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届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2012届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2:04:53

2012届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古代中外历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核心),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但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等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商周以来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特点),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为分封制。它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4.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

2.秦创立的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特点)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

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包括: ①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

②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③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性。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1. 汉唐宋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即君主专制的演进)的表现: ①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③北宋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④为提高行政效率,元朝变三省为中书一省,宰相权力有所集中。(相权反弹)

2.汉唐宋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表现: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平叛后直到汉武帝,通过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②唐朝中叶因节度使权力过大引发的“安史之乱”,导致了后期的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③北宋派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中央控制地方财赋的措施,基本解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④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我国古代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如商鞅变法的按军功授爵)

隋朝创立科举制,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创新,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从而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明成祖设内阁,虽然内阁在某段时期权力大到“票拟”,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雍正帝为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最终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绵延了两千余年,从根本上说是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于战国,确立与发展于秦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废除;②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④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曲辕犁的使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土地私有的出现,小农经济应运而生,从此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经营的目的是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在国家和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②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是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不断扩大地产,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如北魏和隋唐时期采用均田制加以限制,以维护小农经济,

4

搜索更多关于: 2012届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2届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古代中外历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核心),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但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等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商周以来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特点),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为分封制。它保证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