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十章第五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练习 中图版
精 品
第五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
(2017·温州模拟)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下图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读图,回答1~2题。
注:(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上述图文材料表明( )
A.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了城市社会
B.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C.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D.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减轻,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下列措施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不相符合的是( ) A.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B.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C.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 D.各城市大力发展地铁,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解析:第1题,图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说明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在城市工作和居住,而农业户籍人口到城市工作,一般从事工业或服务业,则说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城镇户籍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第2题,地铁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没有一定客流量支撑难以实现赢利,故不适合中小城市发展。 答案:1.C 2.D
(2017·青岛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3~5题。
精 品
3.根据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C.四川省
B.河南省 D.海南省
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5.该省级行政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有(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而且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经济发达地区,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在1995年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所以D项正确。第5题,该省级行政区的工业发达,二、三产业产值增加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3.A 4.D 5.A
(2017·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下题。
6.结合图中信息,关于该省1997~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失调 C.拉力减弱
B.速度变慢 D.水平降低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过程不协调、不同步,故A项正确。城市化速度整体上在加快,则B项错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拉力增强,则C项错误。图示城市化水平总体提高了,则D项错误。 答案:6.A
精 品
(2017·安徽淮南二模)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7.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 C.③
8.该国最可能是 ( ) A.美国 C.巴西
B.中国 D.日本 B.② D.④
9.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 A.原料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D.动力指向型工业
解析:第7题,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的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人口也增长很快,排除B、C项;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快。故选D项。第8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以推知为中国,故选B项。第9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指向型企业集聚。故选C项。 答案:7.D 8.B 9.C
(2017·济南模拟)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10~11题。
精 品
10.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11.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
B.劳动力短缺 D.农产品供应不足
解析:第10题,图示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从上到下依次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东北模式。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11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诺姆瑟城镇化规律指出: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30%~70%,由城镇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第三阶段: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城镇化发展速度回落并趋于稳定,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以下,30%左右和70%以上。
材料二 2010年沈阳市的城镇化率为71.6%。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50.4%、44.7%。 材料三 沈阳近海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1)以诺姆瑟城镇化规律为参照,评价2010年沈阳市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状况。 (2)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角度,简析沈阳近海经济区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按城镇化率,判断沈阳已达到诺姆瑟城镇化规律第三阶段;再将沈阳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与诺姆瑟城镇化规律第三阶段对比,评价沈阳产业结构比例高低和城镇化速度。第(2)题,经济区发展条件一般包括:经济基础(农业、工业等)、通达度(国内交通、海外联系)、资源(矿产、土地、水等)、市场(内部消费、外部销售)、劳动力、科技人才等。
精 品
答案:(1)第一产业较为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沈阳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2)位于我国重工业基地,农业开发历史久,经济基础比较好,劳动力和人才比较丰富;靠近沿海,周边铁路密集,海陆交通便利,便于进入海内外市场;土地资源充足且廉价;多条河流流经,水资源丰富;周边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13.(2017·南京模拟)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下图左图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
要监测和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
(4)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和方向,试分析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途径。 解析:第(1)题,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称之为三角洲。 由于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减慢。可用RS监测三角洲的动态变化,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资源、科技、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第(4)题,从三大产业生态化的措施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1)流水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 RS和GIS
(2)自然原因:地势低,地下水水位高且含盐量大;降水量小,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3)优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劣势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4)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