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中两个易错方面的知识辨析(含解析)
设。
解析:(1)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减少,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比较从未被入侵到重度入侵的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中的碳储量在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2)根据题干信息: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数量。(3)根据题意,研究者做出了假设“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性变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如果该假设正确,我们可以推知:在相同的入侵地环境条件下,如果比较发生适应性变化之后的入侵种群和未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入侵种群,前者的生长状况应该优于后者。所以可以据此设计对照实验:
对照组:生长于原产地的薇甘菊种群+入侵地的环境条件→测定生长情况。 实验组:已适应入侵地环境的薇甘菊种群+相同的入侵地环境条件→测定生长情况。 如果实验组的薇甘菊种群的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高于对照组,则就可以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1)下降 降低 增强 (2)寄生 (3)①原产地 ②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大于对照组
6.科学家根据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对弃耕地入侵区(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2 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hm2·a)]
(1)由图1可知,随入侵程度的加大,弃耕地原有植物群落丰富度________;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
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 (3)图2中A表示的能量是________;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若有一种昆虫专以某动物的粪便为食,设该动物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昆虫体内的大约为________ kJ。
(4)右图所示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
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根据题图可知,弃耕地群落丰富度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该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由题意可知,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图2中A表示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107-1.9×106)/(1.05×109-3×108)]×100%=[(2.25×107)/(0.75×109)]×100%=3%。某动物的同化量不包括该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所以该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向昆虫体内的为0 kJ。(4)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丙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 答案:(1)减小(或降低) 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3)(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3% 0 (4)y=20ax+5x
7.下列图表表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项目 能量(kJ) 东亚飞蝗摄食量 410 东亚飞蝗粪便量 210 东亚飞蝗呼吸消耗量 130 储存在东亚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 70 (1)图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________,从d点开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通过引起种群的________失调,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最终降低种群数量。
(2)东亚飞蝗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东亚飞蝗同化的能量中有________%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表中储存在东亚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的去向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解析:(1)“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故图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a。从d点开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会引起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最终降低种群数量。(2)东亚飞蝗捕食农作物,为消费者。东亚飞蝗同化的能量=摄食量-粪便量=410-210=200(kJ),除去呼吸消耗量130 kJ,剩余70 kJ用于东亚飞蝗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东亚飞蝗同化的能量中有(70/200)×100%=35%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东亚飞蝗有机物中的能量的去向有:①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1)a 性别比例 (2)消费者 35 ①流向下一营养级 ②被分解者分解
8.近段时间我国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罪魁祸首为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食物链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碳元素主要通过①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________作用,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________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题图可以看出,A为生产者,B(B1、B2、B3)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结合群落的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知,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图中食物链是A→B1→B2→B3。(2)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是细胞呼吸作用。为防止雾霾天气,要做到“低碳、减排”,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3)成分C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
境中去。(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600 kJ,在计算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时应按“10%”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即600×10%×10%=6(kJ)。(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遭到毁灭性破坏时就不能自动恢复了。
答案:(1)生物群落 A→B1→B2→B3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 (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5)6 (6)生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