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元节习俗与包袱写法 - 图文
钱在前面引路,其他人拿着鞭炮、香烛、封包、引火助燃用的稻草在后,从家里鱼贯而出,到达屋前的路口停下来(引路的纸钱不能熄灭,一叠快烧完了再点燃一叠,次第向前引),先铺上稻草,再把装有纸钱、元宝、衣物的包袱放在稻草上,在旁边插上香烛,然后点燃香烛、稻草、包袱,作揖、鞠躬。并祈祷、告别:“公公奶奶,父亲母亲,中元节就要结束了,你们又要回到地府去,我们尽管舍不得,但没有办法,只有多打发你们一点钱物,你们在阴家好受用。现在时间尚早,你们先到扬州街上看了戏再回去。明年中元节再会。”还有一些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体己话都可以告白,诚如活着时告别一样。
三、怎样写包袱
在中元节期间,要为先人准确一些金钱财物,如金条、元宝、冥钱、钞票、衣帽、鞋袜、日用品管。现在还有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汽车、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物品,阴家也与时俱进了。这些东要用用包袱包起来,便于携带与邮寄。有的用笼箱装起来,显得更客气。包袱或笼箱的封面就要写上姓名地址、物品名称、数量等,便于投递与收执。但是现代人对这种老格式比较陌生,不会写。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包袱买,印上了格式,但一些人还是不会填空。下面介绍包袱的写法。
包袱又叫封包, 原本指的是两种东西,前者指封缄,亦指封缄着财物、文书等的封套。后者指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后来两种含义重叠了。如:唐代元结《心规》:“其甚也,则须封包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 又如。宋洪迈《夷坚三志·胡廿四父子》:“乾
道元年冬,弋阳某客子独携包袱来宿。”
对于冥用品,本着“阴阳一理”的理念,也比照阳间的包袱寄包裹。冥用包裹分为小封包与大包袱。小封包为包裹纸钱时用,是由草纸裁剪而成,一般是长26.5cm,宽16cm。行文由右至左竖排五行,依次写“今逢中元大会处备冥财一束”、“化奉”、“祖考(妣)×公××老大人(孺人)阴府受用”、“孝孙××谨具”、“天运××年七月十四日化行”。小封包的数量一般是多个的,每个都要如是写好。每一个祖宗可以封多包,以每个晚辈的名义分别署名,也可以夫妻的名义署名,也可以全家的名义署名(可以写“××率全家谨具”)。写好后,小封包可以单独焚化,也可套在大包袱内与其他物品一起焚化。
小封包模式如下:
冥用大包袱由草纸折叠而成,包袱一般为45cm×50cm规格。正
面共分五行由右至左竖排,书写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 公 ×× 老大人收”、“孙×× 曾孙 ×× 玄孙×× 谨具”。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的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显考 × 公 ×× 老大人收”、“男 ×× 率孙×× 曾孙×× 玄孙×× 谨具”。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表示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府×老孺人收”。除了给先人包袱外,一般还要给车夫力士一个包作为报酬,包袱正面写“车夫力士”四字即可。有的还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也就是给“坟山地主”与无人祭祀孤魂野鬼的份子钱。
包袱较通用的模式如下图:
有的包袱格式还要写上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一般用过去的地址,只详细到相当于今天社区的庙隍就可以了。如“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太阳四都福景山庙隍”。至于这个地址,有写亡故之地的,有写安葬之地的,有写故乡之地的,有写祭祀人之地的,都可以。但笔者认为,以写祭祀人之地为妥。第一,较之不会出错。年长月久,上面几代人死于何处,葬于何处,甚至故乡为何处,都很难弄清楚了,详细的通讯地址更难查找。而祭祀人自己的地址就明了得多。第二,因迁徙、搬新居等原因,祭祀人之地往往是变动的,而邮件写祭祀人住所之地,可以让收件人记住其地址,下次中元节不会走错地方。第三,写邮件发出之地城隍庙的地址,其实就是把包袱交给城隍,让神通广大的城隍代为分发邮件,保准不会误事。城隍担当了邮局的角色,城隍就是地保,是管理阴魂的地方官,是经常与阴曹地府打交道的,而且城隍有阴魂花名册,哪个阴魂在哪里清楚得很。其实,中元节的包袱是不用写地址的,因为是当面交给先人带走的,无需地址。只有在其他时间烧化包袱时才需要写地址,因为那是邮寄,不是自带。 如果包袱较多,又是寄给同一个祖先的,可以只写第一包,其他的包袱可以写以“×字号第××”。如“父字号第二”、“父字号第三”??“母字号第二”,“母字号第三”??省去了许多笔墨。
包袱右边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