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02004年五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 图文
《出师表》三国文(第6册) 02年 默写全诗(2分) 《江南春》唐绝句(第3册) (5分) 写“风”的3个名句(3分) 必须是宋朝,要求写出作者 古诗文默写部分内容形式比较 《游山西村》宋律诗(第1册) 03 上下句默写(4《醉花阴》宋词(第4册) 年 句任选3句,3《醉翁亭记》宋散文(第5册) (10分) 分) 《鱼我所欲也》先秦文(第6册) 默写全诗(4分) 《夜雨寄北》唐绝句(第2册) 含有“云”的诗写出三句,必须是唐朝的 句(3分) 04 上下句默写(4《论语》先秦文(第1册) 年 句任选3句,3《黄鹤楼》唐诗(第2册) (10分) 分) 《破阵子》宋词(第6册) 《出师表》三国文(第6册) 默写全诗(4分)《春望》或《题破山寺后禅院》(第3册;第4(两首律诗任选册) 一首) 含有“舟”的诗有导语,写出三句,不限朝代 句(3分) 文言阅读部分内容与形
01年 《陈涉世家》 3个实词解释(3分) (10分) (第6册) 1句文言句子翻译(3分) 语句及内容理解(4分) 02年 《出师表》 5个实词解释(5分) (15分) (第6册) 2句文言句子翻译(5分) 内容理解(5分) 03年 《始得西山宴游5个实词解释(5分) (16分) 记》 2句文言句子翻译(5分) (第5册) 内容理解(分层,意思概括)(5分) 《五柳先生传》6个实词解释(6分) 04年 (第3册) 2句文言句子翻译(4分) (15分) 《送东阳马生序》(第6册自读内容理解题是比较阅读(5分) 课) 文言阅读部分内容与形式分析年份 篇目 实词解释 语句翻译 广(故)数言欲亡 01年 《陈涉世家》(第6册) 尉果(笞)广 为坛而盟,祭以尉从民(欲)也 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苟全性命于乱世,02年 《出师表》(第(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求闻达于诸侯。 6册) 遂(许)先帝以驱驰 恐托付至于斟酌损益,进不(效) 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始指(异)之 (遂)命仆《始得西山宴过湘江 (缘)染溪 (斫)穷山之高而止。 03年 游记》(第5册) 榛莽 然后知(是)山之特凡数州之土壤,皆 立 在衽席之下。 《五柳先生传》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环堵萧然,不蔽风04年 (第3册)《送辄尽 (期)在必醉 日。 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 (俟)其以是人多以书假(第6册自读欣悦 (卒)获有所闻 余 式分析
课) 诗歌鉴赏部分内容与形式分析 年份 诗歌 题目 鉴赏题型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对于思想感情的03年 唐绝句《泊秦淮》 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理解 出其中的理由。 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对于艺术手法的宋词 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04年 理解 《浣溪纱》 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三、新题型介绍 新题型介绍·名句默写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填写在横线上。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的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新题型介绍·对对子对对子(2分,任选一联作对) ①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泉州市《核下联: 舟记》 ②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对对联。(4分) 广东(课外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文章) 下联: 新题型·加标点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长沙市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广东省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新题型·开放式问答题 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送东阳马生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南通市 序》 请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甲、乙两篇短文说的都是有关读书求学方面《劝学》《黄生借嘉兴市 的事,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感受最书说》 深的一点。(3分) 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 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 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西宁市 《愚公移山》 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3分) 新题型介绍·综合题湖北省黄冈市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新题型介绍·综合题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2分)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2分,多写一例奖1分) 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新题型·比较阅读《劝学》与《黄生借书说》 嘉兴市 《鱼我所欲也》与《不食嗟来之食》 常州市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长沙市 《出师表》与《隆中对》 山西省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 荆门市 《醉翁亭记》与《三峡》 南京市 四、备考建议
1、古诗文教学要落实、强化,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受力。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要忽视思维训练。
3、古诗文教学不要脱离古代文化的大课题,讲授相关知识时要适当联系课外。 4、要教给学生一些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第三版块 课内现代文文段题型分析及应试建议 (天秀中学陈琳)
(一)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占分情况: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题量 4题 5题 5题 3题 3题 分值 10分 15分 12.5分 7.5分 7.5分 说明:从2003年和2004年中考卷来看,课内文段阅读题量及所占分值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考察篇目及体裁情况: 年度 体裁 册数 2000 小说 2001 议论文 2002 散文 2003 说明文 2004 议论文 (旧)第四(旧)第四(旧)第六(新)第四(新)第五册 册 册 册 册 《怀疑与学《藤野先《气候的威《发问的篇目 《故乡》 问》 生》 力》 精神》 说明:1.近两年考查新增篇目机率较高,《气候的威力》为新增课文,《发问的精神》旧教材中为自读课文,新教材中才编为讲读课文。虽然是课内文段,但比较生疏,对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学生来说等同于课外文段。 2.个人认为,近两年考察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机率较高。
(三)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考察的能力层次情况: 年度 考点 考察角度 能力层次 2000 11题:词语解释 点 识记 2001 2002 2003 2004 12题:理解文中词句含义 13题:人物形象分析 14题:人物描写方法 9题:词语运用 10题:提炼论点 11题:分析文段结构层次 12题:论证方法 13题:合理安排句序 7题:理解词句含义 8题: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9题: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0题:概括文段内容 11题:人物形象分析 7题: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8题: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提取相关信息 9题: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7题:提炼观点 8题: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9题:对文段内容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点 整体 部分 点 整体 整体 整体 整体 点 点 部分 整体 整体 部分 部分 部分 整体 部分 整体 理解 分析 鉴赏 运用 分析 分析 鉴赏 分析 理解 理解 理解 分析 分析 理解 理解 理解 分析 理解 分析 说明: 1.2000年以来,中考课内文段主要考察的知识点包括文段重点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论点提炼等。
2.2000、2001年,从对能力层次的考察来看,有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运用等考察,而从2002年开始,则主要侧重于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
3.从考察的角度和层次来看,专门考察某一点的题目越来越少,考察对文段整体理解的题目占了主流,即使是针对文段部分内容理解的题目,一般也都以整个文段为理解的背景。
(四)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应试建议:
1.全面关注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阅读能力训练和提高的基本材料,从策略上讲,更应关注那些生疏的课文。 2.教材的学习应重在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运用基本方法进行整体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不能死记课文内容和即得习题。
3.增强课内阅读的迁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升到实际应用的层次,而不仅仅是记住方法。
第四版块 课外文段考点分析及备考建议
(天秀中学 董海燕)
2000-2004年中考对课外文段的考查从题型到能力要求变化不大,更强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鉴赏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紧紧扣住文体特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文体概念的理解。
2000——2004年第一、二卷课外文段分值题量情况一览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I卷总分 50 50 40 30 30 课外阅读分值 10 15 12.5 7.5 7.5 题量 4 5 5 3 3 100(作100(作文120(作文120(作Ⅱ卷总分 110(作文60) 文50) 60) 60) 文60) 课外阅读分值 30 25 30 30 30 题量 6 5 5 5 5 全卷课外阅读总分 40 40 42.5 37.5 37.5 占全卷(不含作文)40% 44.4% 42.5% 41.6% 41.6% 比例 占全卷(含作文)比26.7% 26.7% 28% 25% 25% 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