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
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