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孔子的孝亲之道
傅佩荣
《孔子的孝亲之道》
儒家是最强调孝顺的一个学派。它强调孝顺,绝不只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它认为那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就把它的遗民封在宋国,这宋国就有点像战败国,或者是被取代国家的后代,老百姓的心态都比较委屈,而其他国家的人拿宋国人开玩笑也没关系。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那就是宋国的农夫,但是不敢讲别国农夫的“守株待兔”。孟子提到有一个人“揠苗助长”,那个农夫也是宋国人,所以当时宋国人蛮委屈的。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他的祖先在宋国本来可以当国君的,但因为突然发生内乱,他的祖先非常的谦虚就不做,不做之后,后代一路下来就没落得很快。在古代的传统,叫“五世亲尽”(《孔子家语》),传到第五代亲族关系就停了,别为公族。就算你是国君的子孙,到第五代以后分出去了,就成为公族。再往下分,就是一层一层往下走了。孔子会姓“孔”,是因为他的五世亲尽正好叫孔父嘉,所以后来就以他的孔作为孔氏家族的一个姓。
在孔子出生前,孔子的父亲和他的前两任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在重男轻女的春秋时代,孔子在家人的殷切期待中诞生了。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的大娘、二娘,不让他们来参加丧礼。所以在孔子二十岁前后,母亲过世了。他想尽孝心,把父亲跟母亲合葬,但是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就到处请教乡里面年老的长辈,找到之后,把他父母合葬了。所以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孤儿寡母,可以想象是非常辛苦的。到成年的时候,母亲过世,后来结婚生子,67岁的时候太太过世,到73岁时他过世,71岁时他儿子也过世了。在一般人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天下很不幸的人,但他还是能很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情感的重要,他照样可以说什么叫孝顺。你不一定有完全的经验,但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在《中庸》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话:孔子说要求一个儿子孝顺父亲,我做不到;要求一个弟弟尊敬兄长,我做不到,因为他的哥哥比他先走了,他哥哥的女儿,孔子是代表父母之命替他哥哥的女儿来举办婚礼,嫁给他一个很好的学生;他说要求一个人做大臣事奉国君,我也没机会,因为他没有官做;最后要求对朋友贤,先对朋友好,朋友再对我好,我也做不到,因为朋友都对他很好。所以孔子举到四点,五伦里面有四点,孔子认为自己都没做到,他真的没有做到吗?不能怪他,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机会他一定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二、孔子对“孝顺”的解读
1.官寰子弟要做到的“孝顺”
鲁国最有权力的三家孟氏、叔氏、季氏。孟氏的一个年轻人,他是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说两个字:无违。即不要违背礼仪,因为有钱人家,这些贵族有时候就容易太过于铺张,或者太过于节俭,礼的规定有一定的要求。像最有名的故事,“季氏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孔子受不了。古时候的天子在重要的祭典,可以有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六十四个童男童女来表演,这是天子的规格;诸侯只有六佾,六佾可以说六八四十八,一佾八人;到大夫,只有四佾,往下降了,所以季氏是个大夫,只能三十二个人。但季氏在鲁国最有权力,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说反正我有钱,我有人,就在自己的宗庙前面摆出八佾,所以孔子就受不了,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所以,贵族子弟就要守礼,合乎规范,否则秩序就乱掉了。
2.平凡百姓要做到的“孝顺”
第一个是奉养父亲、母亲。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你小时候父母把你养大,你现在能够让父母安心过日子,这是应该的,毫无考虑。
第二个是尊敬父亲、母亲。说到这个尊敬,就很难了。在《论语》有一句话,引起很多争论,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我的理解很简单,现在所谓的孝顺是奉养父母亲,但是狗跟马对人也能有某种奉养,但是狗跟马不会尊敬别人,狗跟马不会尊敬主人,所以如果你只是奉养父母亲,而没有尊敬父母亲的话的,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个是脸色一定要好看。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色难。色难是脸色的愉悦最困难,我们常说久病无孝子,父母病久了,只好看子女脸色了。做的时候会发现,父母的话我听了脸色很难看,但是现在还要特别注意,要让脸色好看,让父母感到你心甘情愿去做。
【案例1】
曾参孝亲的故事
曾参的父亲是曾点,孔子的学生,曾参孝顺他的父亲怎么孝顺,是一个很好的楷模!我现在根据孟子的说法,曾参孝顺父亲,每一顿饭都有酒有肉,吃完毕以后,父亲问他还有吗?一定还有,只要父亲问,一定还有。曾参就问父亲,吃剩的要给谁?关键就在这里,父亲吃完的剩菜,曾参就问父亲要送给谁,送给那家邻居,邻居有穷人,父亲就说好,今天就送给东边的邻居,明天给哪家的邻居。后来曾参老了,他的儿子叫曾元,曾元奉养就不一样了,差别就在这里,每一顿饭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把这个饭菜撤出的时候,不再问曾参要给那一家人,然后曾参要问还有没有剩的,没剩的,代表什么,晚餐再吃。差别就在这里。
奉养父母亲,脸色要好看,让父母在使唤我们的时候也觉得这个孩子很孝顺,没有白养。
【案例2】
有一位长辈,他是我父母亲的朋友,他管孩子非常严格,譬如说,他年纪大了,孩子已经就业了,赚钱之后就要给父母生活费。给父母生活费的时候,不能把钱直接给父母亲,要把钱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请父亲笑纳。”他父亲看都不看,说:“好吧,放那。”我们就觉得这父亲好有尊严。我们家的情况,气氛比较温和,我有时候把钱奉上,给父亲的时候,我父亲是上海人,上海人比较爱面子,我父亲说,不要客气了。我又说,一定要给您。他又说不要客气了。三四次之后,我就说你真的不要吗?他就说,要!这是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管教方式!
三、子女与父母相处应遵循的礼节
1.孔子与他子女的相处
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陈亢跟孔子的儿子伯鱼是朋友,是同学,就问他说,你爸爸在家里有没有教你什么?很多人都想知道孔子在自己家里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补习,教一些秘密的观念。伯鱼很诚实的说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站在堂前,我从庭前快步走过,这合乎礼貌,父母站在堂前,子女不能大摇大摆的晃,要低头快步走过,结果父亲叫我站住,我就停下来了。父亲说,你学诗没有啊?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你不学诗,说话就没有凭据,没有水平、内容。我就退而学诗。另外一次父亲站在堂前,伯鱼又是快步从堂前走过,说你停下来。问我学过礼没有啊?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结果这两段话讲完之后。那个请教伯鱼的同学就很高兴,我问一件事,就知道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跟儿子保持距离。最后那句话就引起很多人讨论,就好像父亲要跟儿子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效果。
2.亲密关系与教育的成效何者重要
如果请教孟子的话,他会认为亲密关系最重要。如果发展教育,你可以找老师来教,后来发展为一种“易子而教”的想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还是要教的,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是教育的基础。并且身教加上言教才有它的效果。
3. 继承父亲的意向需三年
《论语》有一句话,不太容易理解,叫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亲的作风在他过世以后,做子女的三年之内不要改。好,很多人就会说,如果父亲的作风很好,三年之后也不应该改,这跟善恶无关。譬如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过年过节的时候,拿钱去帮助穷人,现在父亲过世了,我做子女的,继续做三年、继续帮助穷人。三年之后跟他们说,父亲已经过世三年了,要改我自己的作风,帮助另外一些人。这就是孔子的原则,继承父亲的意向至少要维持三年,相当长的时间。
4. 父母是否有错
儒家并不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个人结婚生孩子就变父母亲,它对于是不是道德上的调整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稍微修改一下的话,应该是天下无不没有关心子女的父母。但父母说的都一定对吗?这要看情况而定,以孔子来说,他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发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真正的孝顺在《孝经》里也说,父母有错,要好好劝阻,像真正的大臣,国君有错,要好好的劝导。绝不是顺从而已,那是盲目的孝顺,不是儒家主张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发现父母要犯错误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但父母要不听我的话,我就继续尊敬父母,内心忧愁,但不要抱怨。这就是做人子、做人女的孝心之所在。
楚国的大夫,跟孔子说,我们家乡里有一个人叫直躬,非常的正直,他爸爸偷羊,他跑去检举,很正直。结果孔子说,我们国家的正直跟你们楚国不一样,我们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孔子不是说父亲为儿子隐瞒,说他没偷羊;儿子为父亲隐瞒,说他没偷羊。孔子不是说这就是正直,而是说这个行为中就有正直。正直当然是按照法律、公平、正义,但是所有的法律都建立在人性发展的需要上,所以你为了这个正义,说我父亲偷羊,我去检举,那就等于我把父亲当成一般的人了,这就违背了我做子女自然的天性:希望父母快乐,希望父母平安的心理。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这种自然的天性。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在外面被批评的,这叫做天性。但是如果被抓到,我们也不会去为他辩护,去撒谎。
【案例3】
孟子非常推崇舜,对其推崇的故事多的不得了,后来就有人故意试试孟子的立场,就问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会怎么办?舜是天子,舜的爸爸杀人,舜怎么办呢?孟子替舜回答,说我派法官去抓他,那人又问,舜真的会这么做吗?孟子说,舜其实不会这么做,他把爸爸背着逃到海边,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这是什么回答呢?因为我们会说,舜还是天子必须执法,如果执法的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舜把天子辞掉,就是单纯的儿子,儿子要保护父母亲,背着爸爸逃,你有本事就抓,抓到算我们倒霉,抓不到算我们父子亲情,在海边好好过日子,孟子居然这样回答。
由于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说背着爸爸逃跑,引起了很多人的批判,儒家需要法律,我想这个批判不见得是针对儒家的问题,儒家强调如果我把父母统统检举出来,亲情第一个就受到伤害,但他并没有反对法律。法律尽量去抓,法律尽量去查,如果法律查到了,我们只好就接受法律制裁,但是作为子女来说,希望父母平安快乐这是天性。你不能违背这个天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孝顺父母亲是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了,那人跟人相处就赤裸裸了,就只能是严刑峻法了,秦始皇的第二代很快就覆灭了,就因为他完全是法家,推行严刑峻法。
四、“孝顺”的重要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