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doc
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
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扎实开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自查、自评和网络测评工作的通知》(晋政教督办函[2016]74号),我县认真细致开展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总面积1289平方公里,辖3镇5乡3个居委会3个社区、142个行政村,总人口12.6万人。县域内有义务教育74所中小学校(其中寄宿制14所):小学段设11个联校机构,下辖14所普通小学和63个教学点,初中5所,九年制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1815名:小学7636名,初中4179名,74.66%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11.54%的中小学生就近入读尖山矿区学校,13.80%的中小学生就近入读农村中小学校。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9%,初中入学率98.6%、巩固率97.8%。义教段现有教职工1460人,初中51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小学94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二、自查情况
(一)进展成效
1、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和学校生活设施方面
2016年1月,我县结合实际,对原改薄规划进行了调整,并上报省发改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2016年8月规划调整得到批复。根据批复后的规划方案,2014年—2016年,我县改造薄弱学校规划项目学校共7所,实施项目7项,涉及校舍建设,设备配置,专用教室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总投资581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508万元,省级资金821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483万元。
2014年至2015年度项目共计4所,其中涉及校舍建设项目3所,已全部竣工;信息化建设及设备配置也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资共计1042万元。
2016年项目共计3所,涉及校舍建设项目2所,其中新建静游镇寄宿制小学学生宿舍改造已竣工,新建第三实验学校已完成选址、规划、立项、可研、初步设计、环评、土地等前期手续,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信息化建设及设备配置全部完成,完成投资共计656万元。
2014——2016年,我县校舍建设项目5所,竣工4所,竣工率为80%;设备采购全部完成,完成率为100%。
此外,2017年15所学校设备购置项目今年已一并实施完成,完成投资548万元。
2、办好必要教学点方面
一是坚持始终坚持教育经费、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资源配置向农村教学点倾斜,全县共有教学点63个,按100人补助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共计投入378万元;严格落实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14年至2016年共招聘特岗教师79人,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有效优化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执行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年均投入300万元,保障乡村教师进的来、留得下;合理安排教学点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教学点课程,采取紧缺学科“走教制”,确保农村教学点各项课开齐开足。我县农村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方面
我县把建立科学合理的义教段县城学校布局作为解决县城学校班额超标有效措施,投入234万元改造了东区第四实验学校,于2015年秋季投入使用,准备新建西区第三实验学校,已完成立项,正在进行土地协调。两所学校的建设将形成“城东—城中—城西”都有可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分流县城中小学就读学生,方便县城学生就近入学,切实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4、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设备配置方面
2016年我县实施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设备购置工程,总投资1756万元。配备电脑1424台,多媒体远程教学
资源183套;购置食堂设备15套、饮水设备118台、图书59650册及其他设备29套,工程于10月底完工。全县所有学校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网络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完成,各学校教学及后勤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
实施了“城乡教师交流计划”,2014年以来,共选派149名校长、教师互动交流,义务教育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实现全覆盖,交流比例分别是26.3%、13.08%,均超过10%以上的标准。搭建县级优师交流平台,以市教学能手、成长杯、敬业杯等竞赛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优秀课堂教学展示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讨活动,加强县城大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有效促进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提升。牢固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坚持特色品牌化发展之路。全县中小学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不断涌现,其中实验小学、实验二小、尖山学校、盖家庄寄宿制学校、米峪镇寄宿制学校五所学校申报成为市级特色学校示范校,今年又有两所学校申报市特色学校示范校。
(二)质量管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