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都医学院 生理试卷1
A 13. C 14. B 15. A 16.A 17.D 18.D 19.D 20.B 21. D 22.D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B 30.A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A,B 2. B,D 3. A,C,E 4. A,B,D,E 5. A,B,C,E 五、问答题(1-3题每题5分,4-5题每题10分,共35分) 1.试述缺氧对呼吸影响的主要机制。
答:吸入气中O2分压下将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1分) 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2分)
当缺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的使呼吸加强。(1分)
但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是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1分) 2.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
答:突触后膜在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分)
是由于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相应的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大于K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3分) 3.简述血液凝固的定义及其基本过程。
答: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分)
基本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3分)
4.大失血时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试述其机制? 答:尿量减少。(2分)
1)大量失血,循环血量降低,肾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显著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4分)
2)大量失血,循环血量降低,RAAS系统的活动增强,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2分)
3)大量失血,循环血量降低,心房容量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减少,对下丘脑-
+
+
+
+
+
神经垂体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的抑制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2分) 5.人体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
答:当动脉血压在8.0~24.0 kPa(60~180 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2分)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舌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2分)
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2分)
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2分)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2分)
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