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1第二章 第四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连市第十二中学 徐作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地位:
本节课设计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单元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教学重点: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难点:区分冷锋与暖锋及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好奇心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天性,对天气变化会有关注的同时也有探索其成因的欲望,但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面的概念,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b、通过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锋面移动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读图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理解,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b、设置一系列的设问和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
c、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b、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4、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二、教学实录
复习导入:
教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么优美的诗句呀,可是你知道这里的“梨花”是什么吗? 对了,是指雪花!塞北在农历八月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了降雪的天气,而我们大连地区也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天气特征,那你知道这些天气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天气变化的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板书)
承接:说到天气变化,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最近你们的父母是不是很关心天气预报呀?哦,这位同学,你的父母为什么最近很关心天气预报了呢?
同学:因为最近天气出现了几次降温和降雨,比较寒冷,父母怕我冻感冒了,所以是根据天气预报让我多加衣服!
教师:看来你的父母很关心你,我们也一起来看看过去几日的天气状况(展示过去几日天气资料),我们通过资料可以看出过去几日气温的变化外还能得到大气的哪些状况呢?
同学:大气的风向、风力、气温、阴晴等。
教师:这些大气状况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有何特点? 同学:时间短,空间范围小。
教师:因此天气是指天气是一定小范围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大连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大连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那相对天气而言,气候的气温,降水等大气状况持续的时间和范围又有何特点呢?
同学: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天气的平均状态
教师:大连冬季盛行西北风,最近几日的风向也是西北风,那你知道西北风的源地在哪里吗?
同学: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教师:大范围的西北风气流内部在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你能说出几点?
同学:气温低,气压高,湿度低
教师:气温低,空气密度大,气压大,我们还是好理解的,那又是什么因素使空气湿度低呢?
同学:西北风源自大陆内部,水汽含量少。
教师:对,另外由于气温低,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含量也会降低。现在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教师将一块干海绵放在托盘中,我们向海绵上倒水,发现海绵能吸纳一定量的水,可我们继续倒水时,发现海绵不再能容纳更多的水了。一定质量的空气也同海绵一样,所能容纳的最多水汽称之为空气的水汽饱和度,空气温度越高,水汽饱和度越大,所以温度低的空气是干燥的。那像西北气流这样,内部的气温、气压、湿度等特征相近的大范围空气我们称之为气团(板书)根据温度特征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教师:西北气流属于典型的冷气团,那么冷气团对大连的天气和气候有何影响呢 同学:寒冷、干燥。
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同学:不对吧,我们刚才不就看到受西北风影响,大连和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降雨天气吗? 教师:哦,有同学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干燥的西北风过境时也带来了降水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补充降水产生的条件。 形成降水的3个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我们再来看看当冷气团过境时又是如何形成降水条件的呢?(播放锋面形成视频)
教师:我们发现冷气团过境时会形成特殊的天气系统,称为锋面。那老师这里有表示冷气团和暖气团西东方向的纸板,你能根据锋面行成的原理给大家用这些纸板拼成锋面天气系统吗?
同学:拼成如图
冷气团 暖气团 教师:这位同学给我们呈现的锋面天气系统正确吗?有没有同学提出疑问的? 比如老师想问下,一为什么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二云为什么在锋面之上,会不会在锋面之下呢?三降雨为什么产生在锋面附近呢?
同学:冷气团冷而重,暖气团冷而轻,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在上,所以,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受到抬生,水气遇冷形成云。锋面附近暖气团遇冷显著,天气变化剧烈,产生降雨。
教师;锋面系统根据冷暖气团移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冷锋和暖锋,同学已经给出了 冷锋的图示,那么怎么表示出暖锋呢? 同学:暖锋图示
暖气团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冷暖锋有许多共同特征,谁来总结下? 同学:如降雨的位置都在锋面附近,且都在冷气团一侧。(教师板书)
教师,但由于锋面的移动方向不同,以锋面为界限锋面前进的方向为锋前,相反方向为后,则暖锋降雨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板书)
教师:锋面能影响的范围是有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三个城市天气如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完成思考题,
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又是如何受到锋面的影响的呢?请大家观察大连10月10日到14日锋面过境前后示意图,分析大连在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同学:10日时大连处在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12日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伴随大风、阴雨。14日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教师:看来冷锋过境时会带来降温、降压等天气变化,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那么暖锋过境时天气又回是什么样呢?
同学:暖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产生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教师板书冷锋与暖锋过境前后的区别)
教师:大连最近几日在降温的同时,我们看看武汉的天气状况:播出新闻:10月19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进入湖北省内,引起大约10℃以上的降温。气象专家表示,强冷空气引发降温之余,还会带来降水,建议民众提前做好防寒准备,迎接寒潮到来。我们看到武汉的大幅度降温带来了灾害性的天气,我们称之为寒潮。她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快行冷锋形成的。
教师:降雨的天气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那你所知道的降雨天气都持续了多长时间呢? 同学:一天、两天
教师:好,我们看一种降雨可以持续一个多月的天气—梅雨。展示梅雨资料。梅雨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东夏季风6月左右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形成了江淮准静止锋。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到冷气团过境时会形成降雨天气,可我们以前还学习了大连冬季盛行西北风,是形成了干燥的气候,两者是不是矛盾的呢?请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1、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概念,气候是长时间大气的平均状况。
2、在入秋后西北风逐渐增强,一次次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在陆地上形成降水。 3、在冬季时西北风最强,常期控制陆地,降雨很少。
教师:这节我们学习了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现在请同学进行总结,冷暖烽对天气的影响
冷气团 有何差异?
学生总结略
最后师生完成课堂强化。 三、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探索生活中的地理学的科学知识,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注重实验,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等方法的运用,使学习效率提高,也使学生学习由表现向科学内涵延伸,在解决了课标要求的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了西北风对气候、天气的影响,使知识广泛联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联系性和深刻性。 四、点评
这是一堂贴近生活,注重科学原理探究的课堂,一个看似简单的学生动手拼锋面模型图,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更使学生不断发问,应该怎样?为什么是这样的?引起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实验也很有科学道理,直观、形象、深刻。这堂课还有个最大的亮点是注重了知识的科学联系,比如引发学生思考西北风对大连天气和气候到底是增湿还是降湿,使天气和气候在区别的同时也相互关联,知识浑然一体。总之这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