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让个性化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
让个性化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提倡真自主,真体验,这样才能真课堂,才能让个性化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真自主 真体验 真课堂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理念上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育专家提出:“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而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意味着教育在本质上的回归。因此,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尽可能在语文学习中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总是不容乐观的,有些语文课,上课依始,那一声声整齐的问好、那一阵阵富有节奏的拍手表扬声,那整齐划一的回答,看起来非常热闹,很有气氛,可真正却少了学生的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老师的激情飞扬的课堂中强加以一致的体验,让所有的感悟、体验、理解都统一在老师的标准答案之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因此,只有当学生的阅读个性化了,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真自主、真感悟、真体验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1、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材料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要为学生服务。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的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其实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能自主又自觉地进行阅读,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学习也不再是教师的“要我学”,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来学习,学生大部分选择的都是“雨来智斗强敌”的这一部分,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理解了这一部分以后,再指导学生理解“那小雨来为什么会这么勇敢,宁死不屈呢?”原来这和他上夜校和周围的环境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长达54个自然段的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了,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而且打破了以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去学习。
2、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因为经验能力不同,因而感受也不同。又因为大家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个性也就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教师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边读边想,可以边读边
画,可以边读边表演,可以背,还可以边读边写下自己的体会,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时,他们才会学得愉快、轻松,也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被逼的被动学习。例如在教学《四个太阳》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美美地朗读,可以演一演,结合《种太阳》的歌曲表演,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文中的小朋友所画的四个不同的太阳,可以画一画自己想画的太阳,可以说一说你想把太阳送给谁,为什么,还可以鼓励学生动笔写一写等等,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3、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二、真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不同与别人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的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得到绽放。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并且获得真实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呢?我觉得应该做到: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记忆,用心灵去体会,使自己融入到文本中,使文本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是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情感,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一味地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话,那么阅读的功能就会大大降低。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
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完整却又独立的整体,如果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讲解读,这样就会失去文章该有的整体性,必然会失去作品所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例如:《夜莺的歌声》看起来文章分为“诱敌、带路、歼敌、再诱”四个部分,但是每一部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可以把它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来理解,因此阅读体验应该以学生的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3、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的情感不同,经验能力也不同,这样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一样。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