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3高二会考人文与社会基础安徽卷) - 图文
2013年人文与社会基础
本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1卷共8页,为选择题;第Ⅱ卷共4页,为非选择题。全卷共51题,满分为15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各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 共9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考试结束时,将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编号涂黑,如需改动,要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第1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1卷共45小题,其中1—15小题为地理试题,16—30小题为历史试题,31-45小题为思想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90分。)
图1是2013年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好奇”号火星车发回的照片。照片显示“好奇”号在火星上追踪远古时期液态水流动的痕迹。
图l
1.与火星相比,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A.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 B.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C.自转、公转方向均自西向东 D.不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012年8月,一位旅游者从安徽去新疆旅行,合肥距离乌鲁木齐大约3700千米。据此完成2-3题。
2.考虑到时间因素,这位旅游者选择了乘坐飞机,这最可能是由于
A.公路运输速度慢 B.路途远,航空运输快捷 C.个人喜好 D.铁路运输不适合旅行
3.在旅行中,他了解到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 D.土地荒漠化 201 3年4月19 ,受强冷空气影响,我省出现了较大强度的降水,华北石家庄等地出现了
“四月飞雪”的景象。据此完成4-5题。 4.图2中形成“四月飞雪”的天气系统是
A B 图2 C D
5.在我省山区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A.寒潮 B.地震 C.滑坡、泥石流 D.海啸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季节多姿多彩。读中国四季类型分区示意图(图3),据此完成6-7题。
图3
6.四季类型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A.“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型 B.“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型 C.“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型 D.“四季如春”型 7.“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型分布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性质 C.地形 D.洋流 8.上海市相比南京市,所提供的服务
A.范围大 B.范围小 C.种类少 D.级别低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4),假设土地的用途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决定。据此完成9-10题。
图4
9.图中OA所属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教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知名度 2004-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连续九年增产。相比2004年,2012年粮食亩产增加64.4千克,增长22.3%,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67.7%。据此完成11-12题。 11.我国粮食亩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水分 C劳动力 D.科技
1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
A.热量充足 B.地形平坦 C.人均耕地面积大 D.城市密集 我省依托中科院、中科大等科研院所在合肥市建设“江淮硅谷”,确定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量子信息等五大发展领域。据此完成1 3-14题。 13.微电子、量子信息产业属于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C.技术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14.“江淮硅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人才和交通 B.能源丰富 C.农业基础 D.接近原料产地
15.2012年12月国务院召开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在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①清洁生产 ②末端治理 ③生态农业 ④石油农业 A.①② D.②③ C.②④ D.①③ 第2卷 综合题
地理(2大题,共20分)
50.(10分)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循环。2分)
(2)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常引发 灾害(填写气象灾害名称),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分)
(3)请把代表相关内容的序号填入下面的结构框图中。(4分)
①黄土高原植被破坏 ②黄土高原沟谷加长加深,地表破碎 ③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展 水土流失 ② 黄河搬运泥沙 (4)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体现了自然地理 环境的 特点。(2分) 51.(10分)根据材料和图14,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皖电东送”工程大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凭借精确的定位,为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14 “皖电东送”线路示意图
(1)“皖电东送”工程大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和 (2分) (2)简述我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基本条件。(提示:可以从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回答)(4分)
(3)说明“皖电东送”工程对皖北、苏浙沪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50.(10分)(1)海陆间(2分) (2)暴雨或洪涝(2分) (3)① ③(4分) (4)整体性(2分) 51.(10分)
(1)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2分)
(2)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满足火电项目的用水需要;(回答其中1点给2分) 邻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2分)
(3)皖北地区:促进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扩大我省能源产业规模,带动煤炭开采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回答其中1点给2分)苏浙沪地区:缓解苏浙沪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构成;减轻建设电厂的土地和环保压力。(回答其中1点给2分。学生回答合理,可酌情给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