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福山区土地利用总体 - 图文
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1444.01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增加1199.0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6950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增加1297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2000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增加1550.31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4494.01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减少97.99公顷。
2.增量指标调整
(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6316.98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增加203.45公顷。
(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面积
对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考虑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情况,合理测算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面积。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5660.67公顷、占用耕地2787.77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分别多94.67公顷和201.77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调查分析区域土地整治潜力,力求区域内占补平衡,保障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实现。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787.77公顷,较现行规划增加2272.27公顷。
25
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3.效率指标调整
(1)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福山区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8372.02公顷,城镇人口为49.2万人,人均城镇工矿规模为170.16平方米/人。规划至2020年,福山区城镇工矿规模将达到12000公顷。自2014年福山区由于“韩美药品全球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西港区港口物流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万华二期建设项目、诺斯兰德生物医药园建设项目、福东工业园、乐天养老项目等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吸引大量人才与务工人员入驻,故通过逻辑斯蒂法以及根据福山区实际确定到2020年福山区城镇人口将达到88.24万人,较2014年城镇人口增加39.04万人,得到规划至2020年,福山区人均城镇工矿规模为136平方米/人,小于2014年人均城镇工矿170.16平方米/人,城镇工矿用地利用更加节约集约,更加合理。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
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情况,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实施进展较慢,调整前福山区总拆旧区规模为3135.65公顷,共涉及丁家夼村、于村、丈老沟村等201个村庄;通过与2014年现状进行衔接,调整过程中将部分拆旧区进行还原,并重新选取部分村庄作为拆旧区,调整后拆旧区规模为1279.39公顷,共涉及下许家村、东宋州村、东水夼村等121个村;结合调整前挖潜规模,最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保持原规划不变,仍为930公顷。
26
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规划空间管控优化
一、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总体格局
1.战略目标
按照“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提升功能、凸显特色”的发展原则,以“三线”划定成果引领福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以福山区中心城区、八角副中心为龙头、以城镇为节点、以生态文明村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城乡和产业布局、精心推进一体化建设、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以建设精品宜居城市为引领,秉承“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的理念,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超前布局城镇重大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工程施工质量,严把标准、科学组织实施天府街东延、聚福路南延和802省道改造、台北南路、昆明路等重大道路工程;以老城改造为重点,统筹安排规划建设、改旧建新和开发时序,探索建立有利于老城区业态更新和功能置换的新机制,重点推进夹河岛、北方家纺等板块开发,带动城市面貌实现大变化。 2.总体格局
(1)生态优先
坚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全区围绕“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规划期间依托现有的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
27
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体、水系等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巩固提升“蓝天、白云、碧海”的生态优势,以功能区规划为导向,优化区域生态资源空间布局,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
科学制定门楼水库流域综合性保护和治理规划,积极推进镇街小型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35个环库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年内完成门楼水库周边500米范围内全部98家畜禽养殖场规范和整顿工作。以争创“全国森林城市”为契机,高标准实施柳子河、仉村河、羊角河等河流生态整治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护林防火和裸露山体恢复治理工作,高效能推进生态建设。
(2)切实保护耕地
转变耕地保护理念,切实从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耕地保护观念向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观念转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划期间通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管控优质耕地;通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严格执行耕地“先补后占”政策,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保护。在发展大型工业园区与发展养老项目的背景下,大力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落实节约集约,盘活存量用地
坚持资源节约优先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划期间从新增建设用地“节流减量”、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城镇低效用地“再次开发”等方面全面提升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积极探索构建增量撬动存量的新机制,切实实现规划从“增量供地向存量要地”的转变。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