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访谈)教师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访谈)教师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1:11:00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新闻、访谈

[考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 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

1

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臵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探究能力。要联系文本,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要分两层分析:一是“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二是“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新闻、访谈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

二、命题分析 1.命题热度较高

新闻类文本,从2007年山东卷的《梦碎雅典》开始纳入考查的视野,到2010年山东卷的《她只能活七小时》、广东卷的《让法律保护阳光》,2011、2012年没有涉及新闻类文本的考查。不过新闻类文本依然是山东卷备考的重点。

访谈属于广义上的新闻,从高考情况来看,2007年广东卷选取了《访钢琴家傅聪》作为考查内容,2009年山东卷选取杨澜对余光中的访谈作为文本进行考查。虽然在高考中,访谈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作为一种实用类文本,在平时的训练与备考中,还是要认真对待

3

的。当然,考查时要突出其文体方面的特点,一般就访谈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设题。

2.考查重文体特征

新闻、访谈作为实用类文本,其考点有着共同点,那就是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但是我们看到,在实际的考查中,各种体裁的文本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就是说,命题者很注意从其“与众不同”的角度来命题。

新闻阅读——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

新闻的语言 新闻的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客观、平实,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在遣词造句、修辞运用上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例如2010高考山东卷《她只能活七小时》中画线句子处在文本的特定的位置,就与结构发生了联系。因此这类题目也与把握文章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命题角度与其他类文本基本一致。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这一点是实用类文本与其他文本不同的,也是今后新闻类文本考查的重点。

对新闻语言的考查,主要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 1.新闻本身语言特点(紧扣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的特点) 示例 2010年山东卷T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2011年山东潍坊考前练兵T21:这篇报道多处使用引语,有什么好处? 2.文中人物语言(对人物语言作用的分析) [例一]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

4

搜索更多关于: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访谈)教师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新闻、访谈 [考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 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