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19.C【解析】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20.C【解析】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幼儿园课程只需要向儿童传递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最浅显的知识。幼儿园课程应该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使他们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锻炼和启迪,因而具有启蒙性。
21.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22.A【解析】裴斯泰洛齐认为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数、形、词。 23.A【解析】蒙台梭利提出“敏感期”的理论。
24.A【解析】20世纪初陶行知指出国内的幼稚园有三大弊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25.C【解析】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也称制定法。
26.A【解析】角色扮演法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7.D【解析】幼儿教师具有多重角色,其作用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始终。
28.C【解析】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一致的。
29.C【解析】家长对孩子理智的爱包括以下含义: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控制情感,掌握分寸,增长儿童的爱心。
30.A【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1.B【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32.D【解析】“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是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有权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所以属于授权性规范。
33.B【解析】儿童参与实际行动,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增强自己的认知、情感等,易于将行为规则、法规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支配自己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行动操作法最益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4.A【解析】中班(4~5岁)以后,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35.A【解析】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二、判断题
1.×【解析】学校意外事故中的归责是指法律责任的归结,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归责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主观有过错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解析】学生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师不得侵占。
3.×【解析】思维与感知觉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事物做出反映,而是间接地反映事物。 4.×【解析】题干所述是教育方针的概念。
5.√【解析】游戏为儿童学习规则,人际关系等提供了多种实践的机会。
6.×【解析】游戏法是指教师采用游戏或以游戏的口吻进行教育教学的方法,它体现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7.×【解析】我国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大部分教育立法还比较薄弱。 8.√【解析】 略。
9.√【解析】儿童对颜色搭配的追求,正是体现了美感的发展。
10.×【解析】幼儿最早出现的记忆是动作记忆,最晚出现的才是语词记忆。 三、填空题
1.依法执教 2.品德 业务 学历 认定 3.鉴定作用 诊断作用 4.爱岗敬业 5.自然 6.行政渠道 司法渠道 仲裁渠道 调解渠道 7.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8.调查 测验 结构观察 9.思维 10.注意的广度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2岁~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1)正确的动机; (2)成熟的自我意识; (3)良好的性格。 3.(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理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地爱,一视同仁;再次,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而材料中的李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持歧视的态度。
(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材料中李老师显然没有利用师爱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3)在小黑板上公布学生的成绩,会伤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尊,这一做法欠考虑。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2.(1)案例中提到的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此阶段的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应注意教育技巧,防止与之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成人应发展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3.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东东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识的发展。东东在经过说服后,明白了道理,这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和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2)自我评价的发展。东东没有得到小红花,则不肯回家。后来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当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时,东东高兴极了,表明他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
(3)自我调节的发展。东东从第二天起,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表明他不但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力求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周围环境。 4.(1)评价:
磊磊:比较有自己的想法,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采用了“暗抢”的办法,而不是用友好的策略。
轩轩:用攻击行为维护自己,但是事后明白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并因此产生羞愧心理。 (2)案例中老师处理冲突的问题在于没有预见性。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多都会采用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看到磊磊没有得到想要的红色圈圈之后和轩轩一起玩起来时,老师就应该走到孩子中间,根据对孩子平时的了解,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或是与孩子交流,了解磊磊现在心里的想法并预料将会发生的事情。
(3)跟家长沟通:首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家长,让家长明白孩子之间发生打闹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孩子之间解决冲突的方式产生的心理原因,以及这种方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比如通过打闹获得内心一些负面情绪的释放等。但是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养成正确的思考问题、处理冲突的方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