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精品)岳麓版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精品)岳麓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9:07: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⑴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 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⑵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 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2、儒家学派

⑴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⑵主张:

孔子的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②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的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政治:“仁政”思想 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的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政治: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3、道家学派

⑴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⑵主张:

老子的主张:(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③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张:

①“齐物”②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③天与人“不相胜” 4、墨家

⑴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⑵墨家思想:①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②主张“尚贤”“尚同” ③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 ④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⑶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5、法家

⑴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

⑵思想:①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⑶地位: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7、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有教无类”; 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儒 家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 家 道 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 攻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老子 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家。 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法 家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初的黄老之学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 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 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①黄老之学支配地位丧失

②汉武帝时期继续开拓大一统事业

③儒家学说自我调整,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⑵新儒学思想

①形成: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思想: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③影响:A、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 过度膨胀。

B、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C、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D、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E、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注:董仲舒: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考点三 宋明理学

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儒、佛、道相互影响和发展;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③唐朝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2、程朱理学(客观唯心)

⑴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①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②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⑵代表思想:北宋程颐、程颢(hao)的思想: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③“仁”与万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 理先于气而存在。

②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

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存天理,灭人欲 ⑶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⑷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元朝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陆王心学(主观唯心)

⑴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⑵陆九渊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⑵王阳明心学主张

①背景:A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B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A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的命题。

B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等。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

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

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 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考点四 明清之家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⑴背景:①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③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 羁性格。

⑵思想主张:①批判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 ②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⑴背景:①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

②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③文化: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⑵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背景: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②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主张:①学术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工商皆本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评价:①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②为后世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⑶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主张: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⑷.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

①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②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⑴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 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⑵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 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2、儒家学派 ⑴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⑵主张: 孔子的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教育思想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