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模拟训练三 ashx
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1)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把下列选项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图中。(6分)
①长期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新增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政府财政投资 企业利润和劳
→→形成新的需求 动者收入增长 ↑ ↓
生产、消费需 ←← 求进一步扩大
(2)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12分)
解析:正确解答第(1)问要注意两点:一要认真解读材料,仔细观察图表;二要全面、深入地认识财政的作用。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财政作用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就不难回答。
答案:
政府财政投资企业利润和劳(1)形成新的需求→ ③ →动者收入增长
生产、消费需
① ←求进一步扩大← ②
(每点2分)
(2)①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分)②财政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起调节、引导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③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其收支数量、方向的变化,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为经济长期发展创造条件。(4分)
17.(2009年高考广东卷)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撂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调解,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了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7年 年均增 长速度 GDP 10.8%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22.6%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9.8% 8472元 13786元 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6.8% 2622元 4140元 纯收入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1)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6分)
第 5 页 共 7 页
(2)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第(1)问回答时要注意限定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二者的辩证关系与材料相关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回答时应全面分析材料,答案应体现以下三个信息点:各项指标均有所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GDP之间的关系、财政收入和GDP之间的关系。第(3)问应结合材料2蕴涵的信息和材料3中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答案:(1)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4分)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2分)
(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所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3分)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分)
(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⑥协调区域发展。(6分)
18.材料1:
注:在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概是65%~70%。
材料2:2010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这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2010年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代表商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成为此次规划的亮点。
(1)简述材料1反映的经济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9分)
(2)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改革分配机制实现“包容性增长”。(10分)
解析:第(1)问,要从问题和后果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分析要立足于图,将图中的数据转化为定性的分析,对后果的分析要建立在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第(2)问,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关注社会生活,对“包容性增长”有一定的了解,措施的提出要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答案:(1)问题:材料1反映了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贫富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还很大;(3分)与发达国家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3分)
后果: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公平,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3分)
(2)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各种分配体制;(3分)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3分)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分)
第 6 页 共 7 页
第 7 页 共 7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