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合改革试点专业及“浩青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进行个性化调整,力求办出特色、形成品牌。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鼓励各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着力建设优质课程
2013年,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 3214门,其中必修课1578门,选修课1636门。
全校有精品课程161门,双语教学课程 91 门。2013年,新立项校级精品课程15门,双语教学课程7门。8门省级精品课程通过湖南省教育厅复核并获得进一步资助。立项建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10门课程中有7门在爱课程网上线,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国内主要课程教学网站同步播出。
2013年学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武汉宣言》 “共享优质课程”同盟,积极推进MOOC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3.努力提高高质量教材使用率
2013年,全校本科课程选用“马工程”教材、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
13
的比例达90%以上。教师主编出版教材32部,《演讲与口才》获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立项。学校立项了14部校级规划教材,每部给予4000元奖励。
(三)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013年,全校共开设有实验的课程1479门次,独立开设实验的课程357门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907门次,实验开出率100%。5100名学生开展了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其中专业实习人数3662人,教育实习人数1438人。历史学和地理科学两个专业结合“国培计划”,共遴选111名优秀毕业班学生到县市基层学校开展了顶岗实习。
1.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
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学科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构建复合型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创新平台。2013年,以化学专业为基础,整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构建了理工教融合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并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相关专业,建立了物理与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该创新
14
训练中心组织了学校首届实验技能比赛、首届电子设计比赛、创新沙龙及创新训练宣讲会等实践创新活动,参与训练的学生达800余人,近9万人时数。工程与设计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批为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分类指导和开题、撰写(设计)、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对音乐表演、舞蹈学、艺术设计学等艺体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作了合理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2013年,全校共有73个专业的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5104篇,其中152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学校强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及成果推广,对已立项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评选出优秀项目7项。2013年,学校立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20项,省级创新训练中心项目22项,校级项目68项,获省级资助项目经费
15
19.4万元,学校配套项目经费80.4万元。
2013年,参与项目的学生共发表论文20篇,获专利7项,制作科技作品16件。其中有5篇论文、7件作品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1篇论文评为“十佳”优秀论文,1篇论文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进行分组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激发教师教学活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加大投入,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为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修订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教改项目资助力度,资助总金额从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85万元,同时强化了教改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质量控制。
2013年学校共投入228万元用于教改立项、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项目的建设,立项校级教改项目75项,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项目50项,获得省级教改项目26项。18个省级、26个校级教改项目,47个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在第十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校1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1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均居省属高校首位。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