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建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 图文
第五节 后浇带施工常见问题预防措施
5.1 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不符合要求预防措施 5.1.1存在问题:
后浇带模板支设未独立自成体系,后浇带模板拆除过早形成悬臂结构。
5.1.2 问题分析:
1 技术交底不到位; 2 施工过程缺少检查验收;
3 后浇带模板与周围支撑体系未断开。 5.1.3 预防措施:
1 应严格按照集团总工办制定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工艺标准》进行技术交底;
2 后浇带模板支设过程应进行跟踪检查,支设完毕应进行验收,对未按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的一律返工。 5.2 后浇带封堵不严预防措施 5.2.1 存在问题:
后浇带两侧模板封堵不严,后浇带内流入混凝土。 5.2.2 问题分析:
1 后浇带两侧封堵不严,方法不当; 2 后浇带上口未封闭。 5.2.3 预防措施:
1 后浇带支设工艺严格按照集团后浇带模板安装工艺执行; 2 梁头封堵方法:
(1)梁侧模在后浇带处断开,宽度同后浇带宽度;
(2)梁头封堵采用钢丝网与模板条封堵,模板条两头定在梁侧模竖向方木上.
3 板后浇带封堵首先沿后浇带处内侧安装15mm厚(同钢筋保护层)止浆板,板后浇带立面封堵当后浇带细部构造采用止水钢板时,采用钢丝网片封堵。当后浇带处无止水钢板时,采用梳子形模板封堵;
4 后浇带支设完成后上部用废旧模板封盖,上标高同混凝土; 5 筏板后浇带底部抹同筏板底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埂台封堵,立面采用双层钢丝网封闭。
第 25 页 共 78 页
5.3 后浇带凿毛、清理不符合要求预防措施 5.3.1 存在问题:
后浇带两侧施工缝凿毛不彻底,表面混凝土浆未完全剔除,存在钢丝网,未露出接茬处混凝土石子,特别是止水钢板下部未凿毛。 5.3.2 问题分析:
1 后浇带止水钢板下不宜操作; 2 凿毛后未清理干净;
3 交底不清楚,浇筑前的检查验收、工序交接不到位。 5.3.3预防措施:
1 在后浇带处底板在后浇带断开,凿毛时可以在板底进行凿毛; 2 凿毛时,交底针对性要强,检查验收要重点控制;
3 梁凿毛在两侧侧模未支设前凿毛,并冲洗干净。板凿毛清理可在板底预留吹扫下料口,方便清理;
4 浇筑前的检验验收、工序验收进行重点控制。
5.4 后浇带板面不平整预防措施 5.4.1 存在问题: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表面不平整,施工缝接茬粗糙。 5.4.2 问题分析:
1 后浇带施工缝处凿毛不彻底,上边缘不顺直; 2 混凝土浇筑完毕未收面;
3 后浇带与两侧现浇面标高出现偏差。 5.4.3 预防措施:
1 后浇带施工缝应彻底凿毛,混凝土浇筑前应有技术人员验收; 2 混凝土浇筑前,在后浇带上边缘两侧最外范围处,钉15mm厚的模板条,拉线调直,混凝土浇筑完毕收面应同现浇面收面标准;
3 后浇带模板应独立自成体系,不得出现二次支设。
5.5 后浇带混凝土养护不符合要求预防措施 5.5.1 存在问题:
混凝土浇筑完毕不养护或养护不连续。 5.5.2问题分析:
1 技术交底不到位; 2 责任分工不明;
第 26 页 共 78 页
3 过程未检查跟踪; 4 养护措施不当。 5.5.3 预防措施
1 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方法,养护时间应在技术交底时明确要求; 2 后浇带养护应设专人负责;
3 混凝土养护期内应不定期进行检查;
4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应采用地膜覆盖,上面覆盖棉毡或细砂,并定期洒水养护。
第 27 页 共 78 页
第六节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裂缝预防措施
6.1 存在的问题:
1 剪力墙竖向裂缝; 2 剪力墙水平裂缝; 3 剪力墙斜向裂缝。 6.2 问题分析:
1 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过大
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过大导致收缩裂缝,收缩应力主要与水泥用量、骨料、构件长度及外加剂、养护条件等因素有关。
2 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过大
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过大将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主要与水泥品种、养护条件、拆模时间及温差等因素有关。
3 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未严格进行验收,未按规定对预拌混凝土塌落度及和易性、保水性、粘聚性等性能进行逐车检查,并做好记录。在施工现场随意向预拌混凝土内加水和外加剂。
4 剪力墙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当墙柱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未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5 混凝土施工前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浇筑方案,随意留置施工缝,未采取二次振捣工艺。
6 剪力墙所受的各种约束
出现了上述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和收缩应力,如果结构或构件不受约束影响,那么其将自由变形也不会产生裂缝。但实际工程中的剪力墙结构构件受到各种约束的影响,如楼板、剪力墙的暗柱(或明柱)及端墙的约束,地下室侧墙受到地下室顶板和底板的约束。这些约束使得剪力墙结构构件不能自由变形或者跟约束构件的变形不同步(或协调)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6.3 预防措施:
1 调整混凝土各组分,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施工前应对预拌混凝土单位进行交底,根据工程不同部位和环境及设计要求提出对混凝土性能的明确技术要求。如采用高标号水泥,减小水泥用量,尽量使用低水化热的水泥,严格控制外加剂的品种及用量,砂宜采用中砂,保证石子级配良好,并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后期强度作为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及验收的依据。基础混凝土,确定混凝土强
第 28 页 共 78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