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7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象场景,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点:
1.认识“誊、励”等7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象场景,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就是文中的巴迪。是美国的畅销书作家。
2.出示词语“糟糕”和“精彩”,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感知
(一)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评价的原因。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文本信息) 誊 励 篇 版 祥 歧 谨
要求:字正腔圆、一板一眼,试着组词识记生字。 教师指导个别读音。
2.展示词语,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三、感知理解 (一)朗读感知。
我们又一次熟悉了课文内容,你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1 / 4
朗读提示: (1)朗读课文。 (2)划分层次。 (3)概括文意。
预设: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和父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他的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观察感知。
1.观察课文的插图,你从图上看出了什么? 预设画面: (1)场景一:
父母为了我的一首小诗在厨房吵架。 (2)场景二:
我眼里含着泪水冲出饭厅。 2.小组之间简单交流这两个场景。 同学们把自己的感知分别说出来。 (三)感知理解。 1.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提示:
(1)童年时期,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我对父母有怎样的期待? 预设一:“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预设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2)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
预设: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3)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
2 / 4
预设: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4)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态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预设:不同方式的爱。
2.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找到答案填写表格。 四、合作交流
1.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想一想:母亲看了巴迪的诗后会怎样想?父亲呢?
预设: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巴迪。
2.围绕上面的表格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互相补充。体会“精彩”和“糟糕”。 3.巴迪长大后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提示预设:
长大后巴迪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这成绩的取得和父母的评价有关系吗? 父母的评价给巴迪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五、采访巴迪
自由结合小组,进行采访巴迪的活动。 预设采访问题:
问题一:假如你是巴迪,现在创作了很多作品,你最想说什么?
问题二:你现在作为国际知名作家,针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想说些什么? 问题三:巴迪,你能不能谈谈你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 六、爱的表达
1.文中巴迪的母亲和父亲是怎样表达他们的爱的? 预设:母亲会说的“精彩极了”,父亲会说的“糟糕透了。”
3 /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