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
我与规范汉字的故事
说起规范语言文字,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景。 那是一次作文评改课,一个平时有些调皮的小男生拿着作文本来到我的面前:“老师,您给我圈错了,我这个字明明是对的。”我接过本子一看,孩子小手指的正是这篇作文的最后一段话:“??我很难过,却只能依依不舍地和他道别??”其中的“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家楼下的一个服装店,名字就叫‘衣衣不舍’??”我无语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服装店、鞋帽店等各种商业店铺的牌匾,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文字:“快治人口”的华素片广告,“领鲜一步”的冰箱广告,要做“闲”妻良母的洗衣机广告,“一网情深”的网吧名字,“百衣百顺”的服装店名??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些名字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对于正在吸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谐音的广告语,混淆了他们的视听,对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做法,不但亵渎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孩子们正确学习并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孩子
们,从今天开始,我们班要进行一项比赛,名字就是——我有一双火眼金睛。”孩子们一听,就开始好奇不已,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老师老师,我们又不是孙悟空,怎么能有火眼金睛呢?”??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后,我说了这次比赛的内容及要求:“我们以一个星期为限,在这一星期中,孩子们要睁大你们的双眼,去找找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用语、牌匾及宣传性用语,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让错别字无所遁形、无处藏身,看看一周后,谁发现的错别字多,谁就是我们班拥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活动在火热地进行中,孩子们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不仅是广告语,就连
一些个体户写的不规范的简化字也找出了不少:衣酷——衣裤、停(写成了“单人旁”加“丁”字)车就餐(写的是“餐”字上面的左半部分)、咳不容缓——刻不容缓、衣衣不舍——依依不舍等,类似这样的三十多个谐音成语、谐音词语以及不标准的简化字。
活动的最后,我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段话:“通过本次活动,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本事,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在文字的使用上,就拥有着字母文字所不能媲美的优点——它既表音,又表意,这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希望我们今后,能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要让你的文字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及内涵,让我们像孙悟空一样,拥有一双能够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拔除文字乱用这棵毒苗,让中华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吧——弘扬传统文化,从规范汉字开始!”当我用幽默的语言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他们已经明白了老师这么做的良苦用心。
规范语言文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想,仅凭教师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才会真正焕发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它内在的熠熠神采。
摘要] 要对“规范汉字”科学地定性定位。汉字的社会使用是分层面的,可以大别为“社会通用”和“社会特用”两个层面,汉字规范也要区分层面。社会用字分层面,汉字规范分层面,各得其所,各效其能,这是解开汉字规范工作所遇难题的新思路,也应该是广大华人都能够接受的一个方案。 [关键词]汉字规范;换位思考;通用层面;特用层面
(一)现行汉字规范的“正位思考” 国家“推行规范汉字”[1]。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2],“主要是指1986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所收录的简化字;1988年3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的汉字”;
不规范汉字“是指在《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1986年国家宣布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在1955年淘汰的异体字;1977年淘汰的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社会上出现的自造简体字及1965年淘汰的旧字形”[3]。
文物古迹、书法篆刻等六种情况“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4]。 (二)“规范汉字”的社会效应
2.1广大群众享受到汉字简化和整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主要包括:识认的字数减少了,书写的笔画减少了,常用的字音也简化了。在简化字推行的半个世纪中,他们在书面交际中没有遇到大的障碍。他们都说“规范汉字”好。
2.2有些学术文化人士(包括海外学术文化界人士),经常参与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书面交际活动,经常使用带有浓重传统色彩的书面语言,则感到在书面语中全方位地使用“规范汉字”,在某些场合和领域会遇到诸多不便,很多场合会带来记录语言不准确甚至歧误的问题。比如“多餘”的“餘”,《简化字总表》简化为“余”。文言文“餘年無多”如果用这个简化字记录为“余年无多”,就会造成语义混淆,“余年”到底是“我的年头”还是“剩余的年头”。再如“体”“铁”是“规范汉字”里最常用的简化字,但在古代汉语中,“体”却是“笨”的古字,“鉄”却是“紩”(音zhi,字义是索、缝)的“古文”。学术文化界中不少人对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中不遵从字理始终窝有一肚子意见。他们批评有关部门连“规范汉字”的科学定义也下不了,而不得不采用循环论证法:凡收入规范字表予以推行的就是“规范汉字”,而只有“规范汉字”才有资格进入规范字表。对不分时空、不分场合、不分功能,把被简化的繁体字和被淘汰的异体字统称为“不规范字”,许多人在学术上接受不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在实践中执行不了。 (三)当前内地社会用字写真
3.1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使用简化字。他们中的极少数人有时为了追求时髦,也在招牌上、广告中偶尔写写繁体字,但往往用错或写错,比如“歌後(后)鄧麗君”、“亮麗發(髮)廊”、“北京海澱(淀)區”、“大學中文係(系)”;不少人还喜欢使用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比如“大亍(街)”、“仃(停)车场”、“歪咀(嘴)”、“打兰(篮)球”;书写错别字有增多的趋势。
3.2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一些“非异体字”或有社会特殊功能的“异体字”,使这些字所记录的某些音义或区别功能没有相应的字形承载,给书面交际带来不便。比如留“偷”汰“媮”,“媮”另一读音“yú”和义项“快乐”、“和悦美好的”便没了着落,挺可爱的女孩名字“小媮”在印刷物上变成了“小偷”;留“澄”汰“澂”,会使读者无法判别“吴大澄”是不是清代那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
3.3古文献整理和古汉语教学基本用繁体字、异体字,但用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4某些专业刊物,根据实际需要,有的论文用简化字,有的论文用繁体字,人们套用“一国两治”戏称为“一刊两文”,比如内地的《方言》、香港的《语文建设通讯》。
3.5收录内容超过日常生活常用词语的大型工具书,在可能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篇名中迳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在可能造成歧误的复词词目中括注繁体字和异体字,比如《辞海(1999年版)》,“王濬”(西晋大将)条,不用选用字“浚”,而用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濬”;以“后”作首字的复词条目共125条,在“后”字后括注“(後)”的多达119条。
(据近日媒体披露“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内地有95.25%的人平时主要书写简化字,3.84%的人简繁字同时使用。我们为了方便运算,使用汉字的总人口以13亿计,则同时使用简繁字的几近六千万,而且都是使用汉字的“大户”。) (四)学术界开出几张“药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汉字规范化的水平,针对当前社会用字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术界的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开出的“药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张:
4.1保持现有的“规范汉字”不动。持这种主张的分两类,一部分是认为现有的“规范汉字”好得很,不必动;另一部分是面对已成之局,怕越改越乱,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4.2下大力气修订《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同时改进《简化字总表》。异体字整理的对象严格控制在字音、字义都相同或“选用字”的音义多于“淘汰字”音义的异体字。对简化字中用“同音代替”法简化的字要适当调整。(有的主张全部改为一个简化字形对应一个繁体字形;有的主张调整几个最容易混淆的字组,比如“后——后、後”、“斗——斗、鬥”、“发——發、髮”、“干——干、乾、幹”等。) 4.3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全部恢复繁体字。 (五)“药方”评估
以上三张“药方”都立足于让“规范汉字”全方位地承担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的任务,差别仅在于,第一张方子对现行规范汉字的功能估价过高,第二张方子寄希望于修订后的“规范汉字”能够全方位地承担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的任务,而第三张方子则对“规范汉字”毫无信心,认为不如干脆“换马”。
假如只限在日常通用层面,只要求“规范汉字”完成日常书面交际任务,我们赞成第二张方子,即基本沿用现有的汉字规范标准,只把“规范汉字”进一步优化,把不适应社会语文生活的内容予以必要的修改。比如在常用字、通用字的边缘地区,对当时制定字表时不够准确的选字予以调整,并增补少量选字,以适应社会语文生活的发展;又如纠正“异体字”的泛化和不适当的淘汰;再比如改正原字表中的低级错误,例如通用字“脑恼垴”的右旁都类推简化了,惟独“瑙”的右旁不简化;用“敝”作构字部件时,它的第四笔“横折钩”,在“撇、弊、憋、瞥”中不变形,但在“蹩、鳖”中却去钩,形变为“横折竖”,等等。半个世纪的书面交际实践证明,这一套“规范汉字”在日常书面交际和传承文化中并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会赞成随便去改动“规范汉字”:“我们用得好好的,干吗要改?这不是没事找事,给我们添乱吗!”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把合并已久的“象、像”再行分开,造成书面交际不小的混乱,就是例证。有的先生提出,希望“简化字后退半步”,要对跟繁体字不一一对应的简化字动手术,用心是好的,但哪怕是动一个,老百姓都会嫌麻烦,全改了,老百姓非闹翻天不可,因为这些“不对应”在他们的日常书面交际中并没有带来多少不便。而学术界呢,你说要改四个,他认为要动六个,还有的则不全改为一一对应的简繁关系决不肯罢休。结果是,无论老百姓那一头还是学术界那一头都不会说好。至于第三张方子,只是书生们的一相情愿,完全没有可行性。几亿人通行了半个世纪的字形说改就能改过来?那非造成社会语文生活的大地震不可。再说,对于社会日常通用层面而言,繁体字就那么完美?就值得让几亿人改换已经习用了半个世纪的字形符号系统,用这样大的代价去换取?
那么,咱们的汉字规范工作应该怎样前行?这正是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近年主管部门下了那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