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学标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本框题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面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可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把握传统文化的含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赏析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能力,提高其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看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导入新课
(上课前几分钟)
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上节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内容咱们要进行提问……
(对同学的回答表现做出点评)
老师: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然文化的底蕴也异常深厚。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现在咱们有些地方、有些领域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比如说电视剧穿越到古代成了皇帝、格格、阿哥,这是最近热播的穿越剧,不是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就是演绎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书法都来模仿王羲之、颜真卿;思想上推崇孔孟之道,国外也办起了孔子学院。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担忧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到底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所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第一小节《传统文化的继承》来解答这个问题。教材的第39页。上次课已经布置你们课下预习。那同学们所了解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A同学回答一下。
1
A同学:爷爷奶奶爱听的京剧、古代的书法、节日有端午节春节、医学针灸、绘画、古建筑等。
老师:好,请坐。看课本给出的图片中也提到了针灸、书法和京剧。那大家了解他们的起源来历吗?
学生:历史继承下来的/不是很清楚。 老师:
那我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针具是砭石也就是石针。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个疼痛部位经火一烤,疼痛感减轻了,于是受到了启发,后来形成针灸。
战国时代神医扁鹊、唐代名医孙思邈都擅长针灸,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作为独立的剧种,产生于1840—1860年间,从音乐上来看,有西皮和二黄;从表演上来看,有唱念做打等,没有固定的程式规范。大家都愿意听吗?都看偶像剧去了吧。但是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书法,中国书法产生于汉字的产生阶段,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等,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所以大家练好书法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
给大家增加了一点课外小知识,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不可以看出来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即,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此,大家可以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写板书),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下。 B同学:……
老师:不错,请坐。咱们一起看课本的归纳。39页,划下来,大家读读…… 学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老师: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是在社会个方面的延续,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的继承性(板书)。其实刚开始A同学所列举的传统文化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那么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这些方面的继承。我们分别依次来了解。
首先,传统习俗的继承。
在我们身边的传统习俗有很多,读39页,传统习俗是什么?(一分钟后)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当然还有少数民族的节日,看40页图片,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摔跤。我们习惯于过这些节日,是不是很少有同学追溯它们的渊源?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用更好的态度来对待它。
中秋节:中秋祭月,是我国的一项十分古老的习俗,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史书记载,周朝时期,古代帝王有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这种风俗从宫廷盛行到民间,各地开始了一系列的祭月、赏月、吃月饼,当然了,各地也有各地的特色,如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等风俗。在现在中秋佳节象征丰收,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想想一家人围坐桌前是月饼、赏月亮、谈心事,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2
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 至十五日)。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
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那同学们想想这些节日为什么能保存在现在呢? 学生:这些习俗吻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
老师:不错,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符合民族心理。
第二个,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流动的音乐,你了解拿些传统建筑?C同学想一下。
C同学: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苏州园林……
老师:恩,很有代表性。四合院应该是最有特点的了,给大家看张图片
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方、南房和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大家知道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吗?D同学
D同学:应该体现的是封建等级思想,另外,四周围合,易行成一家人和谐相处的氛围。
老师:说的差不多,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北房是家中的长辈居住,东房留给儿子,西厢房是女儿居住、南房也
3
称倒坐房,由家中的仆人居住,这正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思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居住在四合院,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美好天地,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
但是,我们知道,像这种院子包括一些传统民居通常只有一层,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口众多,如果再建类似建筑必定会占用更多土地资源,所以,有的人主张彻底摒弃它,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学生:它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不可以抛弃。中国古代建筑以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老师:所以正如课本的菊儿胡同住宅楼设计以楼层布局,正是参照了北京四合院的格局这样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满足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有现代公寓的优点,使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
传统文艺的继承:从《诗经》算起,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光戏曲就包括京剧、豫剧、评剧、昆曲、越剧等,更别说诗词歌赋了,都独具中华民族的特色。这是齐白石的《虾》。
张大千曾去拜访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他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同学起来读一下传统文艺的地位。 同学: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一个,传统思想的继承。来看41页虚框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对“大同”理想的描述最早在《礼记》的《礼运》篇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