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相见也?”于是“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弃之而去”。封建等级观念的威严迫使他忍心割舍父子之情。若不是凶肆里的师傅相救,可能就此一命呜呼了。如果是一般的父亲,当他看到儿子尚存于世就是最大的安慰,必定是一副激动流涕的场面,而非荥阳公一般冷酷无情。只要儿子出人头地,不要亲子亲情。而后,荥阳郑生官任在身,如他所愿时,他又是何等的有情有义,“扶背恸哭”日:“吾与尔父子如初”。由前后态度大转变,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待儿子由一个标准决定着,那就是:是否符合封建等级制度?是否符合社会道德价值标准?荥阳公会这样绝情也正是由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在唐代现实文化作用下,当年轻人的个体情感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或是与士族群体期盼的功名仕途相矛盾时,年轻的学子们常常是割舍个人情感而服从家族利益或士族群体欲望”。 [15]而荥阳生不仅违背他的意愿还沦落至此。这样的荥阳公子不仅仅是违背了父愿,而是违背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门阀制度。荥阳公作为封建制度的捍卫者,他如何能容忍?他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的威严可以抛弃亲情或认回儿子,同时也可以为了维护门厅声誉接纳一个身份低贱的妓女作儿媳。在小说后续情节中,他得知儿子浪子回头功成名就得源于李娃的帮助时,他毫不犹豫的“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遂如秦晋之偶”。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告诉我们,荥阳公所代表的阶级本质就是:一切有利于光耀门庭的人都可以认可接受,不论之前他的身份地位多么卑贱。如李娃,即使她是妓女出身,但她最后将荥阳郑生成功送入主流社会,并且官位显赫;那么她之前的一切污秽就可以被冲淡甚至洗掉。
李布政在小说中所充当的角色与荥阳公一样,是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表。小说一开始就以精确的笔墨,通过明明暗暗的叙述透露给我们,这就是以李甲的父亲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这也是由李布政所属的阶级所决定的,他必定捍卫着本阶级的荣誉和维护着本阶级的利益。“布政使是由朝廷垂直领导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的朝廷大员” [16]。他“授例”让李甲进入国子监,望他能学有所成,身巨显位,以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和利益。他是一个一直没有出场却控制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幕后主持人。在小说开头人物关系的介绍里,写李甲与杜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但又马上点到“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这一句话就拉开了李布政在整篇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幕。当他闻知儿子逛妓院,“几遍写字唤他回去。”而李甲“迷恋十娘颜色??后来闻知老爷在家发怒,越不敢回”。可见李布政是作为一股暗力量威逼着李甲的,李甲时时惧怕他。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李甲到处向亲朋好友筹集赎金为杜十娘赎身,却连连遭到拒绝,理
11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由是:“他们(李甲的亲友)也见得是,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年许不归,父亲都为他气坏在家,父亲知道,将好意翻成恶意”,这里又告诉我们李甲的亲友们也是惧怕李布政的,也是支持他对儿子的态度的,这说明李布政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李甲的所为已经站到了这股社会势力的对立面,完全被孤立。再看故事的发展,李甲携杜十娘回乡途中,杜十娘问他安身之处时,李甲仍然是惧怕父亲。“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接下来是小说的高潮,写孙富用计的全部活动中,他的阴谋诡计立足于抓住李甲“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的矛盾恐惧心理。孙富道:“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帏薄之嫌,平时既怪兄游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由此可以看出来,孙富非常清楚李布政的威力,这是他用来离间李杜爱情的必备条件。因此矛盾的对立面是站在台前的孙富,站在幕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李布政。他是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的化身,李甲怕的,杜十娘所担心的,众亲友所顾虑的都是他,连孙富也是利用他来挑拨离间的,这些都说明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
经过对两篇小说主要人物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阶级所揭示的主题不同,即《李娃传》通过男女主人公双双回归社会主流,为社会主流意识所接纳甚至赞扬的过程完成了为封建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树碑立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通过美丽的十娘连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的悲剧,抨击和控诉了封建道德和门阀制度对下层妇女的迫害。
三 、主题比较的现代社会意义及价值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两个司空见惯的妓女与士子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李娃传》是妓女抛弃士子,士子沦落,再被妓女拯救送入官场,颂扬了封建门阀制度等级观念在道德标准中无形的潜在力量。这样一种看似抨击,实则赞扬的隐晦含蓄的主题表现方法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悲惨结局是一般妓女与士子爱情的常见结局,士子抛弃妓女,深刻的表现了生活贱民阶层的女子的悲惨命运,及对万恶社会的抨击控诉。所具有深刻思想内含、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今天的读者仍有重要的认识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
在两篇小说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交互存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
12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生动真实的现实世界,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间真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强烈呼唤。小说不仅仅只是成功塑造了杜十娘与李娃,李甲与荥阳郑生两对性格命运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还展示了杜十娘的美丽多情、坚贞刚烈和荥阳郑生的一往情深执着真挚的美好品格,以及他们对爱情与生存的的取舍态度的坚定;同时,两部作品都从一定深度和广度上揭示了那些时代身份地位地下的妇女的生存遭遇。客观上暴露了封建制度和宗法礼教的强硬势力。更为可贵的是两部作品都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贱民对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及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这种追求与上层社会士族阶级森严的门第观念的矛盾冲突,揭开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关系的取舍本质,引起了读者对妓女爱情与从良、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与妓女爱情婚姻及父子人伦之间的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这正是对两部作品分析比较的社会意义及价值所在。
结论
白行简的《李娃传》不是爱情主题,也不能证明其具有批判封建伦理和门阀制度的意义。相反,它对李娃和荥阳公子的“拯救”并且重塑,使其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过程,恰好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强大威力。正好是为封建等级观念和门阀制度树碑立传的过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编辑“三言”中的一篇。它所具有抨击封建门阀制度和控诉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思想内含、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今天的读者仍有重要的认识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同时,对当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不乏借鉴意义。对两篇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比较更能突显其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13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姝尾达彦.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18-519. [2]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2:11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27.
[4]王晓初.论《李娃传》的主题及其写作艺术[J].宜宾学院学报,1994,(1):75.
[5]欧阳修刚.交相辉映,各领风骚——《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比较[J].黔东南名族
师专学报,1996,(3):27,29.
[6]周承铭.重新评估《李娃传》的思想价值[J].陇东学院学报,2008,(6):54. [7]侯银梅.论李甲的”负心薄性”[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1):26.
[8]宋子俊.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人物塑造及其悲剧主题的社会意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5,(2):39.
[9]祖国颂.民间想象.士族欲望与文人叙事——试析《李娃传》的大团圆结局[J].福州大学学报,2009,(1):62.
[10]周承铭.重新评估《李娃传》的思想价值[J].陇东学院学报,2008,(6):58.
[11]李小华.千面娇娃,女性颂歌——从情节结构分析《李娃传》中李娃形象[J].德州学院学
报,2007,(1):23,25.
[12]程国斌.唐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4.
[13]崔真娥.从妓女到汧国夫人——从女性角度看《李娃传》[J].社会科学研究,2004,(4):150. [14]孙棨.北里志[M].武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34.
[15]陈湘庸.爱的毁灭与生命的真相——杜十娘爱情悲剧初探[J].南华大学报,2003,(4):2,3,5,7. [16]郭玛丽.《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社会环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3):30.
14
分析比较《李娃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题
致 谢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参阅了袁行濡、游国恩等专家、学者的文献(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鸣谢,在此深表歉意),感谢他们所给予的有力的学术支持。
同时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外生讲师,在论文选题、收集资料、撰写、修改等近半年多的过程中给予的细心指导和鼎力帮助。王外生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风格和孜孜不倦的教风,令我由衷的钦佩,值得自己认真学习。对王外生老师不遗余力的细心指导,在此,我谨以文字向王外生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向提供资料的图书馆全体成员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