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密市小学语文学习简报第8期
烈的习作信心以及良好的习作习惯开始。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习作。老师对学生要求一定不要过高,期望学生面面俱到地写作。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在习作中只要将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真实地写下来就可以了。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关注的内容多了,自然也就有东西可写。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王立花)
作文评改教学之我见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特别在作文评改方面,现将自己教学中遵循的一些评改理念提出来,广大的语文同仁商榷。 一、自主修改是评改课的主旋律。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我个人非常崇拜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我觉得在作文评改课中,首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修改,学生在大声朗读自己文章的时候,是很容易发现自己文章中出现的问题的。可能有的老师会提出,学生在往大作本上抄写之前已经进行了自我修改,但我觉得那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把作文上交,远离文本几天之后,重新再走进自己的文章,或许就会有新的感悟或构思,这个时候再读文章,学生就会在删、补、调、换中闪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堂上学生需要自主修改的时间,但并不是排斥组内互助评改,小组间的互助,师生间的互动还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习作也的确需要众多读者的欣赏和鼓励。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这个环节进行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进行充分的自主修改,没有充分的自主,就谈不上有效的互助。
互助评价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自己的文章,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了文章的不足之后,那就真的如赞科夫所说“伟大的突破来临了”。 二、在赞扬鼓励声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很多教师在作文评改课的评改不足环节,经常会采用优劣对比法教学。的确,学生作文,往往良莠有别、参差不齐,教师以这两类习作为示例,对比讲析,学生会很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该如何去写。特别是王老师范读时的动作和语气又是如此幽默,效果肯定不错。不过我个人认为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语气和态度,以免伤害了某些学生的自尊心。我想,当时那个文章被当成
反面例文的学生肯定是浑身不自在的。其实,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品味这几个优秀的习作片段,学生同样会懂得在写击鼓传花的过程中,什么是具体,什么是生动。
(高密市北关小学 张宁)
磨课研修让语文教学美丽转身
今天,我们和研修组成员一起,参加了我校研修二组的磨课研讨,聆听了孙敏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辟地》。随着教程的延续,我的内心不断被兴奋包围着——课堂上,少了以往对课文内容的一味“感悟”,多了对语文文字的品味;少了教师的生硬解读,多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少了教师的条分缕析,多了学习方法的启发点拨......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快乐的学习中,整堂课我都被暗暗的欣喜充盈着,我由衷地为孙老师高兴,为整个研修组高兴,更为我们的远程研修高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专家引领下,已经在实现着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一、多种方法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教学中,孙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去词法将语言文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
换词法如:“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如果把“抡起”换成“举起”或“拿起”,把“猛劈”改成“砍”,大家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举起”或“拿起”,不如“抡起”用力大;“砍”没有“猛劈”用力大。
学生在换词比较中,对表示动作的词有了深入的理解。 去词法如: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如果把变色的词语去掉了,体会一下和课文原句有什么不同? 生:就不具体了,感觉干干巴巴的。
师:是呀,去掉修饰词就不具体生动了。我们说话、写作文的时候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做修饰,语言就会又具体又生动。让我们把修饰语送回句子中,再读感受语言的具体生动。
两相比较朗读中,学生对加上修饰语后语言的生动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反义词比较法: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自读这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上”和“下”是反义词。
生:“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
生:“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是反义词,“天”和“地”是反义词。
评价:你们读书真细心。对,这一对对反义词用在句子里,多么整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老师在启发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时,学生一眼发现了反义词,在汇报交流中,句式特点一目了然。
教学中,孙老师还运用指导学生做动作、联系实际切身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句的含义,揣摩语言文字的韵味。
二、激发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本研修组研修的主题之一是培养想象力,感受神话特点。教学中,孙老师抓住文中开天辟地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师:怎样把这些变化读好?用想象读的方法,边读边用心想象事物的样子,眼前好像出现了这种画面,就读好了。用这种方法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同位间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并说说从哪里想象到的。 师:文中写了这么多种巨大的变化,段末为什么还用省略号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没有说。
师:你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接下去说说还有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吗?先说给同位听,再说给全班听。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牙齿,变成了 的 ; 他的筋脉,变成了 的 ; 他的 , 变成了 的 ; ……
生:他的指头变成了高大的山。
师:不仅会想象,还会用修饰词,说出高大的山。你真棒!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洁白的贝壳。 生:他的筋脉变成了宽广的大路。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闪光的金子。 生:他的眉毛,变成了弯弯的彩虹。
师评价:同学们的想象力令老师佩服!同学们写得就是一首小诗! 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进行了模仿文中语言写话的训练,一举两得,善用想象的神话特点也深入孩子心中。
除此之外,孙老师善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成语概括文章内容,拓展其他神话故事,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等等,也是本节课的特点。当然,课堂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师牵引可以更少一些,可以更多地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了课堂上老师观念的改变,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高黎)
“磨”出精彩
远程研修如火如荼,磨课正在进行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