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英句式变化的解释力
初的原型中分化出来的枝,而到今天这些枝反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初的原型核心却隐退或消失了。这里可以把原型理解为汉英语言中原有的句式,而枝则为受到影响后进入使用的新句型。可见,这些句型的地位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其边缘成员的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而可能随着人们的认知、使用和社会的变迁,而“占据主导地位”,即变为范畴中的原型。
范畴的变化跟相关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如:陈忠用了“丝事通”一词进入“翻译”范畴为例对此做了说明:“丝事通”起源于1840年前后中英两国丝绸贸易的发展,语言沟通就最先发轫于丝绸贸易领域,所以就被用来称“英语翻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汉英句式的变化也可反映当今社会文化的交流及东西思维方式的交融。毋庸置疑,当今地球村的世界背景为各国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所有文化都“献出它的一份,而且每一方都成为一个新文明的实体”。而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交融也可窥见一斑。如:“意合”和“形合”语言形式的相互渗透,也可从侧面反映了语言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是这样,世界文化才得以交流、融化,互相借鉴。
四、原型范畴化理论尚未充分解决的问题
原型范畴化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被证明在解释词汇语义,尤其是词汇和句式(construction)的多义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Coleman和Kay关于动词lie的语义研究,Taylor关于climb和over以及及物句式的语义问题的研究,Lakoff关于over和there-construction的多义性研究,Goldberg关于句式与论元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这些那是共时层面上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历时层面。Geeraerts指出,对语义结构的历时考察同样能证明语义结构的原则特征。这意味着,要完整地说明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意义与理论优势,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应该并重。
另外,原型理论在描写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它对语义内容、语义与形态句法特征以及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精细描写。由于原型理论主要是说明各语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更多的还是静态描写,因此,动态研究还需大力加强,这样才能充分解释语言创新和功能多义性问题。功能多义性一直是一个未引起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的语法功能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具有动态差异。非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法功能多义性,它又可区分为基本定型的和临时的两种。语法化研究主要关注已经基本定型的(如动词获得连词或介词功能),而对临时的则很少涉猎。
五、总结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该理论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方面,如范畴的边界较模糊,难以确定,在范畴过程中受主观性和文化语境的影响,有些范畴的原型难以确定等,但它的确为语义范畴及人类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可行性的解释。目前运用该理论来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上的问题的学者有很多,但对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进一步高效应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就本文而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句式的相互影响、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变迁和人思维认知的变化和发展,这也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对其的解释力——反映出句式变化背后更深层的认知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刘英凯.英语形和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和传统[J].深圳大学学报,1994,(4).
[7]马光.英汉翻译技巧百问百练[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8]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韦红琴.英汉句式结构差异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12]俞杰.英语的变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