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精选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l2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精选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精选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精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