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红岩隧道施工方案(终稿1) - 图文
图2 中硬岩控制爆破施工方法示意图
(2)即有线扩挖段
对于具有一定埋深的即有线扩挖段,则可直接利用原有隧道进行扩挖施工。对于埋深大的地段可进行全断面扩挖,对于埋深浅的地段则可分区分块扩挖,以减少爆破规模,控制爆破震动。
3.2.3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施工速度快、劳动强度低,工度衔接好、工艺成熟,炸药单耗低。 缺点:爆破震动不易控制,不能确保每次爆破均能将震速控制在2cm/s以下。适用范围:用于埋深大于17m地段的Ⅳ级及以上围岩。
3.3 非爆破法+控制爆破开挖法
3.3.1 施工方案
根据经验,当埋深小于17m时,需要采用非爆破的方法才能保证地表建筑物的安全。但考虑到施工速度及经验,在埋深小于17m时可采用台阶法施工,即可对上台阶采用非爆破法开挖,而对下台阶则采用控制爆破的方式进行施工。
由于掏槽爆破所引起的爆破震动量最大,其对相距较近(小于17m)地表建筑物基础的影响亦最大,经试验掏槽采用爆破法施工,其爆破振速多在2cm/s以上,不能满足设计预控爆破振速2cm/s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埋深小于17m的地段采用非爆方法进行开挖。但又考虑到覆岩厚度已达17m,若全断面采用非爆破开挖法则进度相对较慢。根据类似经验,可对上台阶采用非爆法开挖,循环进尺0.5m;下台阶采用控制爆破, 循环进尺1.5m,上、下台阶拉开距离5-6m。下台阶的大部分爆破地震动波均可被上台阶所阻隔,这种方法在有利于控制爆破震动的同时亦
20
00 @ 有利于施工支护的及时施做,能确保施工安全。
在施工中可将上台阶断面设置较小,以减轻非爆开挖的强度及时间。 3.3.2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爆破震动能够控制,能确保每次爆破均能将震速控制在2cm/s以下 缺点:施工速度不快、劳动强度较高,工度衔不好,施工效率低。 适用范围:用于埋深小于17m以下地段的Ⅳ、Ⅴ级围岩。
3.4 比选结论
对前面的及非爆破法、非爆破法+钻爆法、钻爆法三种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经济技术性比较分析各施工方案的有缺点,对比分析如下表14所示。
表14 各施工方案优缺点对比分析
施工方法 液压冲击锤 静态破碎法 非爆破法 单臂掘进机、铣挖机 优点 1)震动量小、施工技术成熟、机械易修理 2) 开挖成的隧道超挖很小,表面平顺; 1)不用爆破,地表无震感, 2)地表房屋不用拆迁; 3)适用于软、中硬岩石。 缺点 1) 不适用中硬岩; 2)施工进度极缓慢,无法保证工期总体要求; 3)不适用于较长距离隧道开挖使用; 1)施工进度慢; 2)需要有二个临空面及需要液压冲击锤配合。 3)不适用于较长距离隧道开挖使用; 1)需要二次运输:碴石不能直接装汽车,需要1)较适用于低硬度的岩石(围通过配备“第二次运输机”,方可以实现铣、掘、岩强度在10MPa左右)。 装、运流水线作业。 2)对围岩扰动小、低振动、2)开挖下部及边角修整时间长,边角部位易形低噪声。 成超欠挖。 3)作业粉尘控制不好。 4)施工速度慢 1)不用爆破,地表无震感, 取芯2)隧道成型好 1)钻眼多、孔眼浅,一次循环进尺短、施工进钻、3)适用于小断面中硬岩石 度慢; 劈裂4)与其它方法配套使用效果2)人工劳动强度大。 机法 较好 1)采用非爆破法为爆破法开创临空面,不需要掏槽爆破,从而能降低爆破震动(震动可1)工序间衔接不顺利; 控); 2)施工效率不高; 2)非爆破法开挖的空间能阻3)施工速度略快。 隔地震波向上传播; 3)爆破法能加快施工速度 非爆破+爆破法 21
钻爆法 1)可采用分埋深实施不同控制爆破方案,能加快施工速爆破施工对地表建筑物及居民有一定的影响,爆度; 破震动不可控或可控性较差; 2)工序衔接好,施工效率高; 3)施工进度能够得到保证; 4)施工成本能够得到控制; 3.4.1 按里程段建议的总体施工方案
结合新红岩特点(1700多米的绕线段、且绕线段地表埋深达到了30m以上、2000多米的既有线扩挖)及目前我国隧道开挖技术的发展(控制爆破技术及非爆破开挖技术的发展),新红岩隧道总体施工方案如下:
(1)DK297+290(新红岩隧道进口、原小龙坎隧道进口)~DK297+700(扩挖结束绕行开始),该段为既有小龙坎隧道扩挖,长约403m,地表有民房(隧道左右侧各30m范围,下同)约7栋,除位于DK297+493的小龙坎广场地基距隧道拱顶约7m外,其余的均在20m~25m之间。但在该里程段新红岩隧道需要近距下穿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考虑到该复杂的地表及地下环境,并且该段为既有线扩挖,开挖岩石方量不大(应该小于50m2),故建议新红岩隧道进口扩挖段采用非爆破开挖,非爆破开挖方式首选取芯钻+劈裂机法,该法隧道扩挖成形好,劈裂时刻可控,特别是该法不会影响隧道前方绕行段施工运输,还可多工作面作业。次选方式为劈裂法+静态破碎剂法。并且该扩挖段只有403m,不为本隧道控制性工期的关键性施工线路。该扩挖段与后续的绕行段隧道工作面共用原有小龙坎隧道进口,由于扩挖段采用非爆破开挖,其不会影响后续的绕行段进口方向工作面的施工,并且可不拆迁地表建筑物进行施工。
(2)DK297+700(新红岩隧道绕行开始端)~DK298+728(原小龙坎隧道出口里程),该段长约1028m,为新红岩隧道绕行段的一部分,需要完全新建。该绕行段是因加大地表埋深而设,隧道距地表埋深基本上在30m以上,但距原即有线的密集的地表居民区的侧向距离不大,爆破对居民区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消除。故建议对该段采用非爆破+爆破法开挖,即对上台阶进行取芯钻+劈裂机法开挖、下台阶水平 眼控制爆破开挖。该段由二个工作面相对施工,不见不散,进口方向工作面自DK297+700开始工作向出口方向掘进,通过非爆开挖的扩挖段进行施工运输,出口方向工作面由原小龙坎隧道出口施工横通道进入绕行未段开创,该横通道在里程DK298+728共开创二个方向的工作面,一个向绕行段的进口方向施工,一个向出口方向施工。该1028m的绕行段由二个工作面负责掘进,均约514m,
22
由于开挖方量较大,距离相对较长,为新红岩隧道的关键性施工线路。如果单工作面按月均成洞30m/月计算(考虑扩挖段的运输线路干扰),且考虑原小龙坎隧道出口附近的民屋拆迁、横通道施工,则本段绕行段施工成洞共约18+8=26个月左右。由于采用了非爆破技术开挖了隔震的上台阶,并且埋深较大,故可只进行原小龙坎隧道出口附近地表建筑物拆迁,以空出施工场地即可,隧道施工完成后还可回迁,而对该绕行段拱顶上方建筑物可不拆迁或小部分拆迁施工。 (3)DK298+728(原小龙坎隧道出口里程)~DK299+115(绕行结束、原红岩隧道扩挖开始),该段绕行长约387m,地表情况同前一绕行段,故仍采用非爆破+控制爆破开挖技术,上台阶非爆开挖、下台阶控制爆破开挖。第二绕行段可由一个工作面施工,该工作面由小龙坎隧道出口横通道开创,向出口方向掘进,结束于扩挖开始端。由于该绕行段距离较短,不为本新建隧道的关键性线路。同样,建议对该绕行段拱顶上方建筑物可不拆迁或小部分拆迁施工。
(4)DK299+115(绕行结束、原红岩隧道扩挖开始)~DK300+325(原红岩隧道明洞段开始),访段为既有红岩隧道扩挖,长约1210m。进口方向工作面可由原红岩隧道向内前进约369m至绕行结束点开创,出口方向工作面可自原红岩隧道明洞段开始端破洞开创,原有明洞附近并无建筑物,场地开阔。该扩挖段隧道拱顶上方只有约10栋民屋,民屋基础距拱顶均在50m以上,采用普通的爆破扩挖技术即可控制地表震动。该段由二个方向工作面相对扩挖施工,负责施工长度约605m,由于开挖围岩方量较小,不需要非爆破施工,故施工速度应该快,不为新红岩隧道的关键性线路。建议对地表上方建筑物可不拆迁施工。
(5)DK300+325(原红岩隧道明洞段开始)~ DK300+565(原红岩隧道明洞段结束),该段长约240m,为原红岩隧道明洞,该段地表上方无建筑物,该段可破原有明洞进行明挖法施工,少量围岩可采用控制爆破开挖。
(6)DK300+565(原红岩隧道明洞段结束点)~ DK300+851(原红岩隧道出口里程),该段为既有红岩隧道扩挖,长约286m,地表有民房约8栋,民屋基础距隧道拱顶距离基本上在5~20m之间。考虑到该段埋深较浅,为既有线扩挖,开挖岩石方量不大(应该小于50m2),故建议该里程段扩挖采用非爆破开挖,非爆破开挖方式首选取芯钻+劈裂机法,次选方式为劈裂法+静态破碎剂法。该扩挖段只有286m,可由二个工作面非爆破扩挖施工,不为本隧道控制性工期的关键性施工线路。
2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