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管理学01任务
现代管理学01任务
学习完教材1-2章内容以后完成本次任务。自拟标题。(100分) 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要求:
根据个人的见解,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短文。 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再造理论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进入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著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
一。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段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更加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1990年由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建立有机的、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应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学习型组织包括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增强组织生命力。学者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也指出,成功的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他认为,知识是未来的资本,只有学习才能为不断的变革做好准备;此外,罗勃特·奥伯莱与保罗·科恩合著的《管理的智慧》中描述了管理者在学习型组织中的角色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学习的技巧,还要使自己扮演成学习的领导者、师傅和教师的多重角色。除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想与方法,得益于90年代的信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思想结合互联网建立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的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知识管理的代表作是杜拉克的《知识管理》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组织中建立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最终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成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知识管理只有让知识与创新、管理、组织相结合,知识才会成为生产力。时至今天,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的热门话题。 现代管理学02任务
1.
关于企业的战略远景问题(50分)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渠道查找一家企业的战略远景,对其进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其战略远景的陈述是否清晰? 2.其战略远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 3.其战略远景有何独到之处?
首先第一个要提出的是企业发展的远景。例如,某家餐饮企业是这样制定了自己的远景:“将我们的品牌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式快餐品牌。”所谓远景,是指由组织内部成员所制定,并经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最后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组织内部要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远景、瞄准远景、落实远景的三部曲,建立团队,迈向组织成功,促使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一般而言,企业远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企业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强调企业远景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借重远景,才能有效地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
制定企业远景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您希望公司未来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展? 第二个问题:您希望公司未来在什么行业领域内进行经营活动? 第三个问题:您希望公司在上述两个范围内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远景是企业最终的一种存在状态。远景通常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但是一定要提出这个远景,指导所有人朝着这个远景方向奋斗。只有清晰地描述企业的远景,员工、社会、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对企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一个美好的远景能够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召力量,激发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比如说利乐包装,它是一家总部在瑞士的跨国食品生产和包装公司。从1954年到1985年,利乐包装从7人公司发展到瑞典最大的企业。它的远景是:“我们致力于确保安全的食品在任何地方皆举手可得。”思科系统公司是互联网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者,其设备和软件产品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司的远景是:“用网络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 亨利福特在一百年前说他的远景是:“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在当时你会认为他是神经病,但现在的美国社会,他的梦想已经完全实现。这种梦想通常会
使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会不由自觉被它的力量所感染。远景是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战略规划。如果远景是一种立即就能完全实现的目标,那它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战略目标,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远景。建立远景的逻辑是这样的:“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如果倒过来“你能成为什么,所以你想成为什么”那就失去了远景的感染力。
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远景是否能让你经常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框,能否经常让你为它彻夜难眠,能否让你有一种热情、一股冲动,想将它与你的员工分享。如果没有,你要考虑将企业的远景进行修改了
管理人员内部提升与外部招聘的优劣是:企业选聘管理人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内部选聘(主要是通过内部提升、内部调用、岗位轮换等形式)和外部选聘(主要是通过采取熟人介绍、发布广告信息、从人才机构、高校获取信息等方法)。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我认为内部选聘和外部选聘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内部选聘的优点:①内部选聘能对企业职工能产生激励作用,使其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形成良好的工作情绪; ②内部选聘所获得的人员的素质比较保险可靠;
③企业对内部选聘的人员比较了解候选人的长处和弱点,内部选聘的人员对企业的目标、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解,能很快胜任工作; ④可节约费用,使组织内对成员的培训投资取得回报。
内部晋升的缺点:①内部人才一脉相承,“近亲繁殖”,往往在观念上和思考中因循守旧,思考范围狭窄,缺乏创新与活力;
②提升的数量有限,在甄选过程中容易引起同事间的过度竞争,同时挫伤没有提升的人,发生内耗;
③当组织内部对未来主管人员的供需缺口较大,且内部人才储备无法满足需要时,坚持从内部提升,会使组织既失去获得一流人才的机会,又会让不称职者占据管理位置。
外部选聘的优点:①较广泛的人才来源。外部选聘有利于因事求才,广招贤人,避免近亲繁殖;
②曾有工作经历的外聘人才往往能带来外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和新思想,防止僵化,如同新鲜血液注入企业,能够增加企业活力;
③避免组织内部那些没有提升到的人的积极性受挫,避免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不团结;
④可以节省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费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