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
74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5 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6 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7 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8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
79 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 8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 8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
82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83 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
84 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 85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
86 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87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 88 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
8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
9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 91 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 92 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
93 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 94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
95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 96 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7 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 98 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9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 100 北京明定陵的发掘
专题二、远古头骨之谜——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
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内容 (一)北京人化石的发现过程
1.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 “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 ; 2.到1927年共发掘出两颗人牙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3.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美国协和医学院联合组建新生代研究室并开始对周口店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
4.1929年(12月2日)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主持下首次发现第1枚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5.1936年贾兰坡主持发掘出4枚比较完整的头盖骨;
6.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
7. 1966年又发现一枚残破的头盖骨, 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 8.周口店遗址共发掘出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9.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早期猿人(直立人)阶段,距今40—50万年
体质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在许多方面已具备人的特征,某些方面还残留有猿的特点
9
头部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头盖骨低平,骨壁较厚, 脑容量比现代人少 ( 北京人:1059毫升 现 代人:1400毫升 类人猿:400毫升);前额后倾;眉 骨粗壮;吻部前伸;牙齿粗大; 下颌骨后倾;面部较短
四肢骨较为进步,与现代人差异较小 生物学上“用进废退”原理 男子身高1.62米,女子1.53米
(二)同时出土大量石制品(10万件以上,带有打制痕迹)
旧石器:打制石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极其原始、粗糙)但意义很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为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社会生产是以采集、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 (三)用火遗迹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土块、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他们已能控制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 二、北京猿人发现的意义
1.北京猿人遗址是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40个个体 6个头盖骨 10万件石制品 大量用火痕迹)
2.北京猿人的发现,使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上帝造人说还是生物进化论?
北京人发现之前,德国尼安德特人、印尼爪哇人
材料少没有说服力(有观点认为爪哇人 四肢属人类,头骨属猿类)
北京周口店遗址以丰富的材料,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是由古猿类进化来的。具有世界意义。 周口店遗址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三.北京猿人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北京猿人是否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体质人类学:铲型门齿 矢状嵴 上颌骨颧突 下颌圆枕 印加骨 上面部低矮 鼻区扁塌 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等方面,现代中国人与北京猿人有相同特征,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北京猿人等中国古人类的后裔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夏娃理论 认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前的一位非洲女性,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外扩散。因此认为现代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等中国古人类的直接后裔,北京猿人后来绝迹。现代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来到中国的。
两种观点都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专题三 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仰韶文化与半坡遗址 一、仰韶文化介绍
1. 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因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年代为距今7000—5000年。
2.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很广,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有遗址5千余处,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河南渑池仰韶村、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濮阳西水坡等等。
10
3. 由于遗存中含有彩陶,也曾称彩陶文化。 (1)陶色为红褐色。 (2)其中有些陶器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称为彩陶。 其中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等形象,逼真生动,为艺术珍品。 (3)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造型优美。
(4)在半坡、姜寨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4. 仰韶文化的经济状况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已经摆脱掠夺性经济而进入到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骨器也相当精致。农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5.仰韶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的“仰韶时代” :距今7千—5千年,中国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等等
6.仰韶文化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村落遗址,距今6800—6300年左右。1952年发现发掘,1957年建成半坡博物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1、遗址分布地域:西安东郊灞桥区浐河旁边 聚落建在河旁台地上 (高台文化 趋利避害:既便于使用河水,又可避免水害)
2、遗址内容: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3.遗址的布局: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已有一定规划和布局,大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1)居住区在遗址的中央,占地约30000平方米,中间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 ,每片以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窖穴散布周围。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2)房屋:房屋遗迹45座,分地上建筑和半地穴建筑,有圆形和方形,小型房屋面积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达160平方米。墙壁多为木骨泥墙。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屋内有灶坑。
(3)窖穴:储藏东西的窖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为口小底大圆袋状,窖穴中往往发现有谷物物和各种工具用具。共发现 200多个。
(4)窑址:窑址分布在遗址的东部,壕沟以外,有6座,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室较小,直径1米左右。
(5)墓葬:半坡遗址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成人墓,共174座,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均无葬具。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及装饰品。小孩墓。小孩墓均埋葬在居住区房屋内房子周围,与成人异地埋葬。共76座,其中73座是瓮棺葬,以钵、盆
11
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另3座为土坑墓,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墓主为一个女孩,这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
专题四 东南古国—良渚文化与良渚遗址的重大发现
1.良渚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年代为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
2.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浙北、苏南和上海地区。重要遗址有:浙江余杭反山、莫角山,安溪瑶山,吴兴钱山漾;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吴江梅埝、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等;其中分布在余杭良渚镇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应当是良渚古国的都城所在地。 3、良渚遗址的内容与发现过程
(1)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1949年后在太湖周边的广大地区又陆续发现了类似的遗存。1959年考古学界将其定名为“良渚文化”;
(2)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首先被发现;
人工堆筑的土丘,为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11座大型墓葬:其中第12号墓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其中有一件重达6.5公斤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其它10座墓也出土了玉器达5000多件(组)。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一次重大发掘
(3)1987年安溪瑶山遗址的发现;发掘出12座墓葬,一座祭坛 (4)1993年莫角山遗址的发现;
良渚文化建筑群遗址:大观山果园,人工营造高土台,东西长约670米,南北长约450米,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中心部位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成排的柱洞, 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是一处巨型的礼制性建筑基址,具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的性质,从而奠定了良渚遗址在良渚文化范围内的中心地位(良渚古国的都城) (5)2006年瓶窑葡萄畈遗址的发现;
发现良渚城址的护城河道和西城墙(护城河分布在一片稻田下,南北向,宽40多米;城墙底部是人工堆筑的石块,石块上面堆有较纯净的黄土。) (6)200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发掘良渚城址;
城址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整个城墙周长6公里多,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宽度达40-60米,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层一层夯筑而成。
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称得上是“中华第一城”。 4.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
a.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 b.发达的稻作农业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钱山漾发现的稻谷,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
农业工具种类多,制作精细,以石器为主,有石犁、石铲、石锄等,表明这时期已进入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 c、纺织、编织业发达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