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10:52:40

为政更是这样,虽位高权重,也不能事事尽知,所以做决定之前,必须请教专家,以免犯错。若不能虚心求教,只凭主观臆断,就是不负责任,必然害人害己。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子张师从于孔子,以求俸禄为目的。孔子教育他,凡事都在学问之中,不需强求自然会实现。孔子说: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不可有求俸禄之心,学问中自有得俸禄的道理,不必特意费心去求,反而适得其反。如果能对天下的道理博学多闻,做为自己言谈的资本,所闻之中,有疑惑的知识,暂时放下不说,其他没有疑惑的知识,在言谈中也要谨慎,不敢轻忽,因此所有言谈都颇为妥当,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外来的罪过就少了,这就是寡尤。此外还要多见识天下之事,做为自己行事的资本,在所见之事中,有不稳妥的,暂时放下不去做,其余稳妥的事情,也要谨慎做为,不敢有丝毫怠慢,这样所做也都妥当,心中无愧,自然懊悔就少了,这就是寡悔。言谈能做到寡尤,行为能做到寡悔,便是有德的贤人。其名誉也会昭彰天下,自然会有求贤之人举荐做事,虽然没有去求俸禄,而俸禄自在其中了,又何必先有求俸禄的想法呢?古时候的学者,都潜心培养自己的言行,成就之后为天下工作而得到俸禄,那时世上多敬业而后得报酬的贤人;后世的学者,不注意培养自己的言行,一心只求所得,所以世上少了贤人,而学问的道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这里点出了不少人为政的目的,千里做官只为钱。孔子以为,学问做好了,自然有事做,工资也自然少不了,所谓不求名来名自扬。

【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鲁哀公问孔子说:作为君主,一人高居群臣和百姓之上,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众人个个都心服呢?孔子说:君主如果想让人民心服,不能用严刑酷法驱使他们,也不能用小恩小惠巴结他们,只要出于公心,顺应人民的好恶就可以了。臣下之人,凡是光明磊落,行事谨慎的,往往都是正直的君子,百姓自然敬爱他,希望他得到合适的官职,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也有些做臣子的,心地奸险,行事乖张,往往都是邪枉的小人,百姓自然憎恶他,怕他误国害民。这是有良心的百姓,爱憎分明的表现,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声。君主如果能启用那些正直的君子,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主张得以实现,而将邪枉的小人远离决策,不让他们参与治理国家。这就将用人和舍弃做得当了,也顺应了人心的好恶,百姓自然会欢喜爱戴,怎么会不心服口服呢?要是君主错用了小人,使小人得志,而正直的君子却不能得到重用,就将用人之道搞颠倒了,也违反了人心好恶的常规,百姓自然有所非议,想让他们服从也不容易啊。

在此之前,孔子讲的都是为政者的个人修为,是为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转入治理国家的问题了。鲁哀公问这个问题,怎么让百姓臣服,这是个大的谬误,如果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权术让百姓臣服,这属于霸道,或迫于高压,或摄于利诱,都不是长久之计。而王道,是用道德使百姓自然顺从,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这才是

社稷的根基。当时鲁国的政局颇为混乱,三家大夫掌握朝政,国君的权利基本被架空了,所以孔子以此情形,告诉哀公用人的道理,意思是说鲁国的用人出了大问题。道理虽然简单得连孩子都明白,但却明确的指出了鲁国的时弊,可惜哀公已经无力更无心扭转鲁国的局势了。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季康子问孔子说:作为管理百姓的人,要使百姓都尊敬我,侍奉我,而不敢怠慢,尽忠于我,而不敢欺骗我,百姓都互相劝告行善,而不敢作恶,怎么样才能实现呢?孔子回答说:管理百姓的人,不能要求别人怎样,只应当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能在面对民众的时候,容貌端庄,没有任何懈怠,就有威严,有仪表,有气象,民众仰视到,自然会敬畏。以孝道侍奉父母,而没有悖逆,以仁慈之心支配大众,而没有任何刻薄之情。在道德上足以为大众的表率,其恩德也足以获得民心。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会尽忠,没有悖逆。提拔为善之人,使他们的志向得以实现,教化不能为善的人,尽量让他们改过,不要轻易放弃他们。如此,为善的人日日精进,没有懈怠,不能为善的人力求改过,周围的人也没有不相互劝勉的了。季康子所问,都在要求别人,而孔子所答,都在严于律己。世间的道理也都是这样,能做好自己,天下人就没有不被感化的。

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三家之一,祸乱鲁国的就有他一个。问的问题也是一样,上来就说一个“使”字,就是怎么样使用人民,还要人民这样那样,动机就有问题。还要搬出“敬”啊“忠”啊这样的道德之辞来,完全是假仁假义。孔子没有批评他,当作可以教化的人,告诉他凡事要从自己做起,不能苛求别人。对待民众,也要真诚,心中没有真诚,装样子也装不象。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鲁定公初年,孔子没去做官,有人问孔子说:夫子有这样的理想抱负,正当有所作为的时候,为什么不出世治理国政呢?当时季氏专权把持朝政,阳虎作乱为非作歹,没有孔子施展的舞台,因此孔子不肯轻易谋求官职,一般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张公认为,孔子不为官的道理不便明讲,因此用托词来回答提问之人:你听过《周书》中所说的孝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将此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指导思想,使长幼都能和睦相处,没有不归于正道的。以《书经》看法来说,人处在家庭之间,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所谓政的意思,就是使不正的人归于正道。实施于整个国家,就是使一国的人服从教化,固然称为为政;实施于一个家庭,使一家的人遵纪守法,也同样是为政。这虽然是孔子的托词,但是道理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大学》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里说是孔子的托词,当时政治不清明,有奸臣当道,国君昏庸,所以孔子不出世。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有句话说:不谤国主。国王、总统、主席也都算是一国之主。国主要有他的权威,这样才能使政令通行,才能教化一方百姓。如果大家都诽谤国主,不尊重国主,那他的教化就不能实行,好的思想无法通过行政传播,坏的思想在社会上肆意流传,那离乱世就不会远了。孔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要保持国主的威信,有朝一日,他推行仁政,教化子民的时候,才有所保障。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也要学会感恩,有了国家的庇护,才有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如果国家动乱,人民没有不受苦的。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要求,国家不可能满足每个个体的所有要求,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可能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一边吃奶,一边骂娘,连禽兽都不屑如此之人。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大车是指牛车,用来运货物的。小车是指马车,用来乘坐或作战的。輗軏都是驾车的横木,是车关键部件。孔子说:心地诚实,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人如果没有诚信,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我都不知道他怎么安身立命。为什么呢?人必须要诚信,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就像车必须要有輗軏,而后才能开动,如果大车没有輗,就没有用来驾牛的工具,小车没有軏,就没有用来驾马的工具,虽然辕轮等一应俱全,还是寸步难行,就是没有輗軏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存心不诚实,言语不诚实,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家里,所作所为没有人支持,在国家,所作所为被人轻视,没有什么事情能顺利做成,总是阻力重重,就像车没有了輗軏一样。孔子所言,是劝告人们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事事落到实处,不能有丝毫的虚妄在其中。尤其是为政者,信字更是关键,政令一出,就要坚如磐石,不可朝令夕改,这样民众才能信服,天下才能安定。

朝令夕改是为政大忌,谁也不愿意出尔反尔,这就要求为政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充分考虑到事物的发展。如果只追求眼前利益,必然会忽略未来的发展,政令也必然会频繁更改,不但影响了为政者的信誉,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一个信字,是由内而外体现,心信则人信,人信则政信,政信则国信,小而个体,大而世界,都是一个道理。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一世是指一个朝代。子张问孔子说:凡是有一个朝代兴起,必然有一个朝代的事迹。已经过去的朝代容易了解,而想知道未来朝代的事迹就难了,不知道今后的朝代兴亡,以至十代之远,他的事迹可以预知吗?孔子说:今后的人看现在的事情,就好象现在的人看从前的事情。要想知道将来的事情,只要观察以往之事就可以了。很早以前,夏朝治理天下四百余年,之后是商汤继承了大统。商代的礼法,比如修人纪以正万邦,都是沿袭夏朝的,不曾更改。至于夏朝的制度形式等,有些过分的,有些不足的,或增或减,稍有不同,比如历法之类,可以

考证而知。商朝治理天下六百余年,之后是周文王、周武王继承了天下。周朝实行的礼法,比如建皇极以锡庶民,都是沿袭商朝的,不曾更改。在制度形式方面也有增减。比如历法之类也有所改变,这些细节都是可以考证的。由此可见,天道礼法,是不能改变的,是立国的根本。至于外表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从今以后,有取代周朝的,也一样会沿袭这样的规律而已。如此推断,百代也是一样,何止十代而已。 这里说的礼制,由根髓上讲,是指道德伦理。任何社会也不可能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伦理的辖治,如果一个时代缺少了这些,就很可能是乱世,不会长久。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孔子说:人祭祀鬼神,各有各的名分。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山川,大夫祭祀五祀(金木水火土五官之神),庶人祭祀祖先。都是正当的名分,是可以祭祀的。如果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神,那就是谄媚鬼神,为了求福求利,不合正礼,所以说谄。合乎道理的应该做的事,就着实去做,这就是勇。如果眼见应该做的事情而因循退缩,不能毅然前往的,就是委靡不振,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是怯懦的表现,所以叫做无勇。这两者,一个是不应该做的非要去做,一个是应该做的不去做。孔子把两者并举,是要人不被鬼神这样的难知难懂的事情迷惑,而专门从人道来下功夫。

这一句是对为政这一篇的总结,前面说了很多道理,主要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明白了道理之后,为政就简单多了,该做的事情一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既是君子,为政又有何难?

小结

孔子讲为政,绝不讲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怎样去做。因为事情总是千变万化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往往不同的时间遇到类似的事,处理方法却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做事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孔子很聪明,教人做事的原则,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只要遵循一定原则,不拘泥于任何方法。

说到原则,其实和为学的原则完全一致,为政的时候,只要把个人修为推广的教化世间就可以了。然而个人对世间众生的了解,毕竟不如对自己的了解透彻,修身的时候尚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功夫,为政的时候更要识人认事,因次教化。人的思想总是体现在外在行动上,就像天道总是体现在万事万物上一样。对人、事、物有了正确的了解之后,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做。当做即做,不当不做。不单单是为政,为任何事也不过如此。

搜索更多关于: 为政第二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为政更是这样,虽位高权重,也不能事事尽知,所以做决定之前,必须请教专家,以免犯错。若不能虚心求教,只凭主观臆断,就是不负责任,必然害人害己。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