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6:24:50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孔子说:为元首者,其地位在万民之上,要使那些心术和行为不正的人都归于正道,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这就叫做政。然而如果不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作为基础,则自己不正,怎么能正别人之心呢?虽然有标准,也不能贯彻执行。因此法令道德的实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一定不能违反。身体力行,给天下人做个表率,然后推行法令道德,才能有所成效,这才叫做以德为政。民众见到元首的所作所为,自然受到感化,心悦诚服,服从他的教化。比如天上的北极星,在天空当中,巍然不动,天上的其他星宿都四面围绕他。因此,有道德的元首,就如同北极星一样,万民观其行而感于下,倾心于他的教化,如同天空中的众星一样。古时的帝王笃信道德,恭敬道德,力行道德,则天下太平,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南师说,孔子讲到了为政,并不是讲政治,不是说怎么样治理天下,而是讲教化,怎么样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民众,过去也叫风化。教化的内容包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教人们怎样实现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章是学而第一的外延,是将做人的学问用于教化他人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一个人按照第一章的要求,成了君子,他的人生自然幸福美满,然而他又怎么能忍心让其他人和他从前一样受苦?那么怎么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就告诉大家,该如何去教化。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在为政开篇的第二句,夫子就说到了《诗经》,看似离题太远,实则切中要害。所谓天下之道,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精神的问题,思想的问题。天下人的思想混乱,社会就混乱,天下人的思想纯正,社会就会安定。儒家思想,在修身之前,先提倡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这都是修身的功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

平天下。社会也是如此,要解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要从思想开始,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来。

想到了《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说的很浅显,但是问一句,窈窕淑女指什么?现在的解释是,身材娇好的女性。夫子估计眼泪都流干了,圣人会告诉君子,要去追求身材好的女生吗?显然不会的。窈窕是指品德端正、贤淑,这样的女子才是淑女。淑女对于君子是很重要的,家合万事兴,有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生活,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道德,做出一番事业来,如果遇人不淑,自己家里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还谈什么国家天下?因此君子遇到了淑女,没有不喜欢,不去追求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孔子说,治理天下,不过是要人为善,防止人为恶而已。这一切都有据可寻,有理可依,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机制。如果不知道本源,只用法令率条来限制人,比如对待父母就禁止人不孝,对待兄弟就禁止人不悌,使人奉行遵守,违反了率条的,就加以惩罚,使天下人都归于孝悌,没有人敢违犯。这样治理天下,虽然能使人民不敢为恶,但只是因为害怕刑罚,一时而止,不知道其中的羞耻和惭愧,为恶的心依旧存在,怎么能保证长久的不违反呢?所以说人民免于犯错而不知其中缘由。

因此,治理天下,不能只依赖于法令,而应该以实行礼仪道德为本。如果要提倡孝道,就要自己先做到孝顺父母,要提倡兄弟友爱,就要先团结自己的兄弟。这样,天下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自己做起来也有动力。人民的良心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发出来,不但知道恶行的可耻,决不去做,也知道善行的可敬,而去努力行善。比起害怕刑罚而不去作恶的境界高的太多了,这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

法律再明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空子可以钻,即使没有钻空子,也只是暂时的不去做恶,而做恶的心理还存在,长此以往积累下来,没准哪一天就会爆发出来。因此,只靠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前面说到,社会的问题是人心,要使人心向善,就要提倡孝悌,仁义,就是实现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净化每个人的心灵,社会问题自然就会解决。这里是夫子在讲政治理论,从原理上的分析,重点仍然在教化。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孔子在讲他从小到大的学习次序,说,我从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圣贤之道,励志为学,在思想和行动上追求真理,努力修行自己的德行并影响他人共同进步,着实用功,以至于废寝忘食,每天念念不离此道,没有丝毫的厌烦之心。到三十岁的时候,学习有所成就,能够把握自己的心志,使世间心外之物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志向,再不会心猿意马了,此时学会了守护自己的志向,不会为方向而烦恼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对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疑惑。这个时候,明白了道理,不必再苦苦守护志向了。到五十岁的时候,

对于人生的道理,生命的意义,从本源上探究清晰,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到六十岁的时候,个人涵养更加深厚,心智更加成熟,听到别人说的话,就知道他心中的想法,随时都有感想和悟处,不会错领心意而不通交流。到七十岁的时候,修学功夫越来越成熟,达到微妙的程度,所有的行为,只要心想就去做,不用检点自己的行为,不用事先思考对错,所作所为自然符合规矩法度,不会有丝毫逾越。此时,一生所学,已经尽数融于思想之中,思想与行为浑然一体了。这就是我从小到老的学习历程,没有一念不在学习,没有一时不在学习,所以随年龄的增长,学问不断进步,如此下去,以后还没有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已经可以提前来判断了。圣人的修学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的修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孔子讲了自己求学的里程碑,每一步都为后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有生之年,学而不辍,到了七十岁,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终极快乐,真正实现了随心所欲,成为世界上最自在的人之一,令人羡慕不已。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外王,而是内圣。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的孝顺之道,只在于无违而已。这个无违是指子女侍奉父母的道理,不能违背,而不是讲听从父母所有的指令才是孝顺。作为大夫的孟懿子不能再问了,因此孔子也没有详细讲明。所以在路上,孔子对为他驾车的学生樊迟说:今天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说无违。这是因为没有展开讲解,怕孟懿子误会,因此借樊迟转达深入的涵义。樊迟就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无违就是不违背礼。子女侍奉父母,虽然有心,但也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要早晚问候,于父母左右奉养。父母去世的时候,丧葬的礼仪也一定要遵守。祭祀父母的时候,从所有必须的物品,到每个参与人员的心态,都要符合礼数。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心,这才叫做孝道。如果礼数规定了,而没有按要求去做,叫做过简,对亲人不敬。如果礼数没有要求而强要去做,就会陷亲人于不义,别人会议论亲人的过失,也是不孝。当时鲁国的大夫都在用国君的礼仪,孔子以此来警示他们。

鲁国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国的权臣,到了后期,出现了三家乱政的现象。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说,孟僖子将死,召其家臣,遗嘱何忌(孟懿子)从孔子学礼。因此孟懿子有孔子弟子的名分,但这里没有提及,史记孔子弟子中也没有记载,只因为孔子在鲁国时,建议废除三大公族的违法都城,而孟懿子坚决反对,使孔子的政治路线不能实施,所以不能称为孔子的弟子。

这一篇是讲为政,忽然讲起了孝道,似乎文不对题。但实际上,孔子借孝道表达了为政的思想,无违。作为鲁国的臣子,孟懿子常用国君的礼仪来显示自己,违背了礼数,也违背了下属对上级的固有体制,孔子以此来暗讽鲁国的国政。另外,孔子还有更深一层涵义,儒家讲的孝道,要推广到全天下,以孝顺父母之心来服务全天下的民众,因此无违也是指当政者为政之时,不能违背百姓的根本利益,不能违背天下人的意志。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问孔子说:作为儿女该怎样做才是孝呢?孔子对他说的和对他父亲说的并不一样,孔子说:想要知道子女侍奉父母的道理,先要看看父母爱子女的心。所有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因为爱的深切,所以忧虑的也更深。怕孩子生病,比如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风寒酷暑的侵蚀,或者年少时纵于声色,壮年时喜欢争斗等等,这些足以使人生病的事情,每件都会惹得父母担心。如果孩子能够体会父母的心情,按时起居,节制饮食,不纵于声色,不易怒好斗,就会少生很多病,身心健康,父母就不会因此而担惊受怕,减少了无数的烦恼。这就是孝。孔子这样说,是因为孟武伯生于富贵之家,过着安逸的生活,很容易不注意身体,过于享受而生病,使父母担忧,这也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法。

同对其父的教化一样,孔子对孟武伯的教化也有深意,除了教育他节制思欲,注意身体外,还引申为关心天下黎民的疾苦。这里还是要把孝道推广到全天下,对待天下的民众,要想对待孩子一样,担忧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是讲为政的道理。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固然要饮食奉养,而内心一定要有真诚尊敬的态度,在行为上符合礼节,才能叫孝。如今世俗的孝顺,只能说是供养父母的饮食罢了,殊不知犬马之类的牲畜,都是以饮食来养活的。如果内心不尊敬爱戴,只以饮食供养,那与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世俗的孝又怎么能叫做孝呢?这里孔子说的比较激烈,作为夫子的学生,怎么会象对待犬马一样对待父母呢?夫子在这里是告诫弟子们,通常父母经常怜悯姑息孩子,因此孩子经常以此为常,邀宠放任,开始虽然没有轻慢之心,慢慢会形成了骄傲的习性,以至于无所忌惮。夫子这样说,是深入探究了人性偏颇的起因,要防微杜渐而已。

这里继续说孝,换了个人问,回答又不相同。夫子说,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心中的尊敬与爱戴,是父母能够体会到的,也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安慰,最能带给父母快乐和幸福。继续推广开来,治理天下,不但要让百姓吃饱穿暖,同时也要养百姓的心,让他们快乐幸福的生活,仍然是在讲为政的道理。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子夏问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

搜索更多关于: 为政第二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孔子说:为元首者,其地位在万民之上,要使那些心术和行为不正的人都归于正道,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这就叫做政。然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