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新闻节目服务性在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中原工学院2011届广播电视编导学专业毕业论文 民生新闻类节目服务性在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开始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是它的平民化,民生新闻类节目随之兴起。但随着民生新闻类节目的日益繁荣,一些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节目内容过度琐碎,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普通琐事上,满足于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二是民生新闻日渐肤浅化、庸俗化:为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刻意展示 “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原则,民生新闻节目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服务性。所以,我认为,民生新闻类节目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对节目内容的服务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讨。
1加强新闻深度报道,凸显民生新闻魅力
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但是,民生新闻绝不仅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每时每刻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也都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如何充分挖掘这些看似不大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做出颇有见地的深度新闻成为提升民生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仅是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而要多在采访中问几个“为什么”,让人们在看节目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1.1避免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揭示新闻背后原因
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是“民生”的内涵。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使其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如何由“贴”而“近”,做进一步提升,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民生新闻类节目要在服务上贴近,要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要提倡
1
中原工学院2011届广播电视编导学专业毕业论文 民生新闻类节目服务性在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播报者不仅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 例如前两年清明节后在漯河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人命案,一位59岁的老人因为清明节上坟在自家坟地里挖了几铁锨土添坟,邻居认为那个小坑影响他们家走路了,就对这位老人在两天内连续殴打四次最终导致死亡,事发时这位老人所有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如果新闻报道简单,仅仅叙述一下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顶多会加一句“目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的处理之中”,那节目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为,受众更多的是关系,老人被打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人管吗?惨案的发生是否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土坑?这小土坑挖的到底有没有问题?老人平日的为人如何?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遇到生命威胁时该怎么办??这一系列的“为什么”都可以继续深究。记者可以通过对目击者、村委会负责人等知情者的大量采访,使新闻不再单薄,更具看点,令人深思。
1.2注重题材思想深度,避免肤浅化
民生新闻作为软新闻,节目形式可以轻松幽默,但在题材的选择上需注重深度。民生新闻的看点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上,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的感官层面上,而应当看眼光高一些,问题看深一层,要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上起到一个重要的健康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在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健康向上的民生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广大民众有明确的认知和深刻的启迪。如此,民生新闻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才会显得独特新颖。民生新闻的发展,要避免一时之利、一时成功而放弃新闻者应该有的品质和责任,自毁形象和前途,要防止民生新闻“市井化”。把民生新闻过度肤浅、娱乐化的倾向,是民生新闻在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种错误,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整个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脱离中心。民生新闻还要反对一味的强调“收视率”的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业化、肤浅化化。
2打造地区新闻精品,发挥连续报道优势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本土化媒介所具有的天然接近性,使其在帮助本区域受众构建“地域认同”中发挥积极作用。民生新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地域文化作为联结人们的纽带,达到构建和强化“地域认同”的目的,以当地传统文化
2
中原工学院2011届广播电视编导学专业毕业论文 民生新闻类节目服务性在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为基础扩展,为节目发展赢得深厚的地域优势,形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民生新闻节目要真正做到了解本地区民生情况,反映本地区民生问题,调节本地区民生矛盾。在贴近本地民生的同时,为了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节目内容必须注重连续报道,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节目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而是要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提升观众对于节目对于媒体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2.1关注地区民生问题,营造受众认同感
民生新闻往往更容易让老百姓产生亲近感,立足本区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点鲜明独特的栏目。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身边事情的关注程度往往要比远地方事情的关注程度高,因此本土特色文化是地方电视台的最大优势,不但可以大量地吸引本地区观众的关注度,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栏目因被抄袭模仿。还要有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树立好栏目品牌形象已成为电视媒体发展的头等大事。民生新闻栏目一样需要靠品牌来获取观众。打造金牌民生新闻节目,靠的决不是运气,而是其背后的“平民精神”和“区域服务”的理念。
2.2 民生报道有始有终,提升受众信任度
民生新闻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节目。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对于一些“现在进行时”类、暂时没有结果的事件一定要“跟”,连续的跟踪报道也是抓住观众心的有效形式,看完今天的节目之后留下的悬念会让他明天还想继续锁定频道以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直至结果如何。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一定要跟,不能只是报道存在的问题,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就此新闻事件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时候也正是媒体和栏目在受众中提高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好时机。如果媒体对每个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都能做到跟踪报道,事事有回音、有结果的话,媒体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自然不言而喻。百姓遇到什么新鲜事、烦心事、高兴事、突发事自然第一时间会拨通栏目的热线电话,民生新闻就不愁没有好选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小吴帮忙》的一位记者做了一个《污水“喷泉” “高招”制造》的选题,节目内容是石家庄市柏林北区12号楼水管道一直冒污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记者通过明察暗访,从各个角度调查问题,不断和城管、物业交涉,终于把水管道冒污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共做了四期节目,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很多观众打电话还说自己的小区也存在管道冒水的问题,现在
3
中原工学院2011届广播电视编导学专业毕业论文 民生新闻类节目服务性在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终于知道如何解决了。但并不是每个选题都能够做到有始有终,有些节目很多时候都只是提出问题,展示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关注民生只成为了“作秀”,那必定会失去受众的信任。长此以往,节目将走入绝境。连续报道,有始有终是建立受众信心的重要途径。
3由个体新闻上升到公共新闻,发挥媒体舆论作用
民生新闻反映的是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反映的是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问题,二者有许多交叉重合之处,民生新闻想走得更远,不妨吸收公共新闻的合理元素,提升和优化传播内容。民生新闻节目在强调平民意识、平民视角的同时不应忽视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要把“民生”报道提高到“国计”的高度上来,积极介入和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及公共意识,以达到提高公众面对社会问题的行动能力与缓解冲突、化解矛盾的目的。
3.1升华新闻内容 逐步向公共新闻转变
民生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更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上的行为能力,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通过新闻,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促使民众关注新闻背后的根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从而建立社会的公共道德,构建舆论畅达的和谐社会。节目内容引导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节目低俗化的倾向,更有助于提升节目的品质,从而获得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资本。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向公共新闻的转变,不单能促使公众建立和加强社会普遍的公共道德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百姓对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参与,促进行政体制运行的公开化,从而加速我国的民主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3.2妥善行使媒体监督作用,促使公共舆论形成
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做到帮忙不添乱。民生新闻类节目“建言式”的舆论监督,不仅拥有了“减压阀”的功能,还具备了“稳定器”的性能,这对化解社会矛盾“重塑政府形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