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复习题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1.文言文两则
1.《学奕》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奕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 生字扫描:
zhuó( ) yú ( ) zhōng ( ) 缴 与 yǔ ( ) 中
jiǎo ( ) yù ( ) zhòng ( ) 5、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6、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7、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8、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退。 ( )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多音字。
yàn ( ) cáng ( ) pián ( ) 燕 藏 便
yān ( ) zàng ( ) biàn ( )
5、文中的“ABB”诗词: 照样子写词语:例:悄悄然
注意文中的四字词语: 6、关于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7、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
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 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9、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0、背诵“明日歌”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知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4、多音字。
kòng ( ) sàn ( ) mó ( ) 空 散 模
kōng ( ) sǎn ( ) mú ( )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B、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c、种树人的这一番话有三层意思:① ② ③
第四课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第五课 手指
《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回顾. 拓展一》
1、日积月累: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说明了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说明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
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课文按时间顺序,对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时间 自然段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
到年底 1——6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 略写 除夕 7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初一 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详写 初六 10 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略写 元宵节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 略写
写作特色:文章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个部分,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各节日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除夕:喜庆、团圆; 初一:悠闲、快乐; 十五:红火、美丽。
5.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6、多音字:
pū ( ) áo ( ) jiàn ( ) fēn ( ) 铺 熬 间 分
pù ( ) āo ( ) jiān ( ) fan ( ) 7、学文积累: A、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B、四字词语:色味双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娴熟技能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美好快乐 残灯末庙
三篇略读课文 A) 1、《藏戏》写作特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2、多音字:
chuán ( ) hōng ( ) jiē( ) 传 哄 hǒng ( ) 结
zhuàn ( ) hòng ( ) ji?( ) 3、文中四字词语: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德 青面獠牙 丰富多彩 随心所欲 毫无倦意 野马脱缰 一无所有 身无分文 开山鼻祖 两面三刀 朴实敦厚 别无所求 优哉悠哉 师传身教 B)1、《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写作特色: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2、多音字:
shù ( ) shang ( ) mó( ) 数 盛 模
shǔ( ) ch?ng ( ) mú( ) 3、文中四字词语:
崇山峻岭 宏伟壮观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别致美观 蜂拥而至 喜气洋洋 整齐划一 遮天盖地 家道兴旺 C)1、《和田的维吾》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2、多音字:
bǎo ( ) zài( ) háng( ) pū( ) pēn( ) 堡 载 吭 铺 喷
bǔ( ) zǎi( ) kēng( ) pù( ) pan ( ) 3、文中四字词语:
铺天盖地 迎风引吭 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 飘然而过 美不胜收 豁达乐观 载歌载舞 渺渺回荡 花样繁多 随风摇曳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回顾 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元日》写的是春节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时的情景。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