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2014届高三寒假作业历史Word版含答案
A.图1反映的现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图2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大大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D.从图1到图4反映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曲折性
2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22.“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A.浓厚的封建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 D.浓厚的军国主义
23在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府权力交接仪式。这说明:( )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 D.英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24.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习惯法 25.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是:( )
A.某公民因财产富余而提高了等级 B.某官员因渎职被陶片放逐法放逐
C.某公民被抽签选入五百人议事会 D.某公民因参加政治活动领到津贴
- 5 -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3大题,总计50分)
26题 20分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请回答:
(1)为了应对“二战”后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有何重要意义?(3分)
(2)中国外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确定怎样的外交政策新目标?为此,中国积极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外交活动?(8分)
(4)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或许,我们应该认为1989年是20世纪的结束。但我们应该更恰当地认为1978年是21世纪的开始,这一事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值得铭记的是, 1989年首先是一个欧洲的事件,或许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将发现,它是最后一个既是全球又是欧洲的大事。当然,1978年纯粹是一个中国的时刻,虽然它对全球产生
巨大影响。对于 1989年和1978年各自的历史地位,还有更具说服力的总结吗?
——《如果说 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1978年》
- 6 -
材料二 1969年,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创建了最早的小五金厂,但最初是偷偷生产的“地下”工厂。到1978年,它创造了近300万的产值,成为华西村的第一桶金。80年代,村支书吴仁宝出人意料的没有分田到户,却依旧干着集体经济“副业”。他坚持将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正蓬勃兴起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400多位各国使节与130多家海内外媒体。华西村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健前行。吴仁宝说:“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现在的华西,村民吃饭不花钱。
——《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978年纯粹是一个中国的时刻”“1978年是21世纪的开始”?(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各是指什么?华西村的致富路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财富?(6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一一摘自《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
- 7 -
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抖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四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2分)
(2)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2分)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3分) (5)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8分)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