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 专题06 咏物诗(含解析)

2019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 专题06 咏物诗(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 13:26:15

专题06 咏物诗

一.咏物诗概说 1. 咏物诗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

2.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的异同比较

咏物诗是以物为描写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与写景抒情诗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①.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都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描写对象,且都是借景/物以抒情,表达诗人

的情感。

②. 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抒情诗

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③. 从写作目的上,咏物诗是节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抒情诗是描写

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诗歌咏对象示例

①. 菊花:菊花常被赋予高洁、坚强、淡薄等意义,是隐士的代表。例: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②. 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也是冰清玉洁、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代表。例:驿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卜算子·咏梅》)

③. 竹:竹挺拔而有节,坚定顽强,不屈不挠,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例: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④. 柳:柳一般作为春天的代表植物,多用来表现春天的美,但也有诗人根据柳的其他特点

来表达不同的感情。例:贺知章《咏柳》&李商隐《柳》&曾巩《咏柳》

⑤. 在创作实践及高考习题中,出现过的咏物对象还有各种花卉(海棠、杜鹃等)、鸟类(画

眉鸟、杜鹃鸟等)、山泉、雨及动物等,其象征意义也复杂多样,应针对作品做具体分析。 4. 咏物诗的常见情感主旨:

①. 表达个人品质、节操与志向(包括政治志向),此类作品占咏物诗的绝大多数。例:于谦

《石灰吟》

- 1 -

②. 借物喻己,抒发自身(幽愤、苦闷、伤感)之情。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③. 借物讽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小人、贪婪的统治者等。 例: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④. 表达对物的喜爱与赞美。例: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

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⑤. 托物言理,借物表明一个道理(哲理诗)。例: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 咏物诗的常见艺术手法

①.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常采用的手法,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

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物带上了人格化的色彩。例: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②. 对比:通过他物与此物的对比,更加反衬出歌咏对象的品质。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

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③. 拟人:物带上了人的感情或动作。 例: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 ④. 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

特殊意义的事理。例: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其中,以泉水的自然风浪来象征社会风浪。 6.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异同比较

①. 两种手法都是把抽象的事理(精神)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使表达形象、鲜明、深

刻、含义深远。

②. 托物言志的重点在于“志”,因此其借助物所要表达的是胸怀心志,而且往往是诗人自己

的志向;而象征则意在表现食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故其往往不针对诗人自身,而是指向外部事物,且可指代不好的事物(如小人等)。

③. 象征的表达往往比较含蓄,只出现具体的物,而指代的精神或客观意义(如小人等)则

不会出现;而托物言志则容易把“志”表达得更加显豁。如于谦《石灰吟》中就直接说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 当象征手法用于通篇时,它实际上就成了托物言志,即采用了托物言志的作品都有象征,

而有象征的则不一定有托物言志。

- 2 -

【专项提升】

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

【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

- 3 -

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答案】D

【解析】D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案】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2分)

- 4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专题06 咏物诗 一.咏物诗概说 1. 咏物诗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 2.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的异同比较 咏物诗是以物为描写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与写景抒情诗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①. 咏物诗和写景抒情诗都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描写对象,且都是借景/物以抒情,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 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写景抒情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③. 从写作目的上,咏物诗是节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抒情诗是描写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诗歌咏对象示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