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味理苓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心肌酶谱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阐述:
2.3.1温阳以治其本
脾乃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性喜燥恶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隋唐以前《颅囟经》已有“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散主之”的记载。《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叶天士主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化则邪除。因此,导师认为通过温阳助阳之药温化寒湿,可以起到利止泻停的作用;而温阳亦应是治疗该病病变及心的一个重要原则,温运脾阳,可达到振奋心阳,化痰湿,使气血生化充足而有效祛除导致心悸等心部病变的病理因素。以温阳治本,阳气恢复,则寒可祛,湿可化,血可行,气可顺,实邪既去,心脉自通。故以此作为总原则而设立治疗本病的方剂。 2.3.2祛湿以治其标
2.3.2.1淡渗利湿
由于泄泻时大便中水液量增多,相应的小便量减少,因此,可以从另一角度将泄泻看作是小便不利的病症,通过使用淡渗利湿药通利小便,使水液从小便而解,亦可起到治疗泄泻的作用。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泻泄》曾有相关论述,凡言泻泄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 “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仲景在《伤寒论》第159条句尾突出: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29~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2.2健脾运湿
脾在五行属土,土能胜湿,因此,《内经》理论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称之为“为胃行其津液”。李中梓《医宗必读?泻泄》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由于脾能运化水湿,因此诸补脾健脾的方药,多数均有治疗泄泻的功能。
导师遵循“阳之动始于温”的根本原则,以温运为本,祛湿为标,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予以加味理苓汤治疗泄泻合并心肌酶谱异常的患儿。理苓汤出自《朱氏集验方》,由理中汤与五苓散合方化裁而来,导师在理苓汤基础上炮姜易干姜,去猪苓,加用葛根,以增强温阳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提高临床疗效。
方中主药炮姜味苦、涩,性温, 主入脾、肝经,温中止泻, 温中止痛。党参甘、平入脾,可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寒湿内生,故又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可谓投脾之所喜;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使清升浊降;茯苓淡渗,补而不腻,利不伤正,与白术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方中泽泻取其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茯苓淡渗以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佐以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佐以桂枝即可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又可疏散表邪,一药二用,表里同治,而桂枝茯苓相配可温化水饮,通阳利水。葛根性味辛﹑甘,入脾胃经,一可升阳止泻,再可升发中焦水谷精微,上奉于心。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桂枝甘草相配又可温通心阳;本方主取“理中”之意,脾阳得复,寒湿得去,健运有权,脾胃失降调和则吐利自止,脾阳得健则阴寒湿滞得解,心阳得振;再取五苓散“淡渗利湿”之意,既可利水渗湿,又可健脾助运;后取“四君”之意,四药合用以健脾气,脾阳旺,脾气实,脾胃健则水湿运化得主,气血生化得源,则心有所养,心气充沛。 配伍加味:
大便色淡夹泡沫者,乃风寒之邪外袭,脾失健运,加用藿香,防风。《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貍湿邪,而助脾胃正气……藿香气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无留弊。《景岳全书》记载: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风能胜湿,故能去湿。藿香解表化湿,防风疏风胜湿,两药合用使风寒湿除,脾运得健。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疲面白,四肢欠温加附子。小儿脾常不足,脾胃易损,脾主肌肉,脾虚不运,精微不布,升化乏源,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消瘦,身疲;脾阳不升,阳不温散则四肢欠温。加用附子,以温补脾肾,温中逐寒止泻,同时又可上助心阳。
大便夹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加用木瓜,乌梅。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故大便可见不消化食物。木瓜酸温,能除湿和胃,消食止泻;乌梅酸,涩,酸能生津消食,涩能止泻,但固而不塞,两药合用则食消泻止。
又泻下急迫,口渴,烦躁,发热或不发热者,加用黄连以清里止泻;纳差者可加山楂, 鸡内金以消乳食积滞;久泻者加煨肉豆蔻以涩肠止泻;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腹胀者加炒莱菔子去膨胀,使上下通达,则腹胀自消。
综上,诸药合方,则寒散脾健,水行气化,可使小便通利,湿祛泻止。而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则心气心阳亦可得复,诸症可消。
2.4古文献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炮姜:炮姜 又名黑姜、炮姜炭,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味苦、涩,温。归脾、肝经。具有温中散寒, 温经止血之功效。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吐衄崩漏,新久泄泻均为首选要药。多与白术配伍治寒证腹泻。《本草蒙荃》曰: “干则味辛, 炮则味苦……干辛长窜而不收, 堪治表散风寒湿痹……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炮姜性苦温,较干姜辛散作用大减,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善能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千金方》有中寒水泻,用炮姜研末,白米粥饮服即效。故本方将干姜换为炮姜。
现代药理研究,炮姜含挥发油、树脂、淀粉等,有报道称能抑制胃肠道分泌[27]。
党参:《本经逢原》曰:“甘,平。”《得配本草》记载:“入手、足太阴经气分。”《本草从新》写道党参有:“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的功效。《本草正义》说:“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