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教育史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
“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子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 ?
子贡:“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子日: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
德的重要内容。
?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教
师应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
?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护学生,能够
不叫勤劳吗?忠于他们,能够不教诲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对学生的为学和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四)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实践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创造,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九、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
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二)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
(四)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六)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七)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发生过广泛影响。孔子思想最早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化圈”。16、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殷铎泽等人翻译了《四书》、《五经》,并合编了《中国之哲人——孔子》,尊称孔子“国学仲尼,天下先师”。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象征。
思考题
1、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的实质及意义。
2、试述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及对人的培养的作用。
3、试论孔子关于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及?°学而优则仕?±的意义。 4、孔子关于整理?°六经?±的意义。 5、孔子关于教学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6、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意义。
7、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及影响。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生平
?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a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生于雅典,父亲为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早年曾继承父业从事雕刻,因缺乏兴趣转学量地学(几何学)、天文学。不久,又放弃了这些跟人类社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自然科学,致力于探索政治、法律特别是伦理道德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扩大了哲学领域。古罗马著作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据说苏格拉底貌不出众,但智慧非凡。他一生中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公元前431—前404年)三次从军出征以及做过极短时间的议员外,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育青年的事业上。他用自己的智慧启迪青年的心灵。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情洋溢,平易近人。谈论问题,精辟入理,深受青年喜爱,被称为“青年的恋人”。
? 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拥护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他曾集聚一批贵族青
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民主力量受到很大摧残,民主政权被推翻。战争结束后,又一度出现民主政权,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控告为不信雅典城邦所尊敬的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由法庭判处极刑,在狱中饮毒药而亡。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
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但他为教育青年付出了辛勤劳动。不论冬夏,他黎明即起,穿上一件破旧的长袍,赤着脚走上街头,或站在市场上,或坐在神庙前,有时还在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跟青年人讨论各种各样问题,如战争、政治、法律、婚姻、友谊、艺术等等,特别热衷的是探讨道德问题。他认为研究善恶是非极为重要,人们只有辨明善恶是非,才能有正义的、光荣的和美好的行为,社会上的道德面貌才能改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才能实现。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一样,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在他的听众中既有本国青年,也有异邦学生;既有富者,也有穷人;既有上等阶级子弟,也有鞋匠、木匠、铜匠等劳动人民。总之,他把自己极其丰富的知识,毫不吝惜地教给所有的人。
跟当时周游于希腊各个城邦的智者派的那批职业教师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对于那些渴求知识和美德而前来听讲的人们,从不索取分文,当智者安提丰讥笑他“不愿借教学而收取酬金” ,虽然“可能是一
个正义的人,但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时,苏格拉底辩驳说,那些教人智慧,索取高额酬金的诡辩家,实际上是“智慧的出卖者” ,而“出卖智慧就是贬低智慧” 。
在进行教育时,苏格拉底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骄傲的人,苏格拉底教育他认识到自己无知,相反,对于懦怯的人则给予多方鼓励。
在教育别人时,苏格拉底总是身体力行,作出典范。他在教导“那些和他
交游的人在饱食、性欲、睡眠、耐冷、耐热和劳动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时,他就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榜样。对此,智者安提丰作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苏格拉底“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使得奴隶都不会继续和他的主人过下去的生活”,“他所吃喝的饮食是最粗陋的”,他“所着的衣服不仅是褴褛不堪而且没冬没夏都是一样”,他“一直是既无鞋袜又无长衫”;他不“因为天气太冷而留在家里”,也不“因天气过热而和人争着乘凉”,“或因为脚痛而步履艰难”。他还经常锻炼身体,以准备应付随时降临的任何考验。总之,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苏格拉底为陶冶人性,培养人材所进行的长期教育活动,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赞誉。其弟子柏拉图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苏格拉底远远超过伯里克利,因为伯里克利只是在政治上图强,而苏格拉底却从培养人性的立场上树立良好的政治。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苏格拉底得到大家的称赞,因为他不把时间用在做官上,却去用在教育青年上面。”
(三)苏格拉底论教育
1.认为教育在造就人和治理国家方面作用重大。在他看来,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因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该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做出极大的业绩来” 。他认为,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其贡献远远超过他一个人去参预政事。他说:“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2.在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何谓美德?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教育必须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从而去做美好的、光荣的事情。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他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
3. 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 “知识助产术”。他强调不应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和道德传授给别人,而应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苏格拉底把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