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
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
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修改稿把实验稿的第一、二、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表达更精准、确切。增加了一句话,说明了数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关于基本理念的变化
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实验稿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与实验稿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实验版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实验稿: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稿: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