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为儿童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特点,如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但是由于家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面貌、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指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家庭教育越来越科学化。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市,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
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1.1.2家庭不和睦,不健全。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1.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1.2.1重养轻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1.2.2重智轻德。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
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1.2.3期望过高,强行塑造。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1.2.4家长管教方式粗暴。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1.2.5父母溺爱迁就、过度保护。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
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1.2.6家庭教养态度的不和谐。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1.3.2表扬和批评运用不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