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
西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学号:------06052115 指导老师:-----------无 姓名:--------------童琦
一缕阳光温暖多少人— 西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
根据西宁市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29539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在职职工954人,下岗人员9666人,离退休人员695人,离岗和失业人员9533人,三无人员1820人,其他人员6871人。已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居民占南平市非农业人口的3.22%,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单人户125元/月至167元/月,多人户111元/人、月至150元/人、月,各县(市、区)的保障标准略有差异,去年1至12月份,全市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总金额1009.203万元。 构筑城市低保“安全网”
春节前市长徐谦来到延平区梅山街道办事处,看望了这个办事处的五户“低保”特困户。这些特困户对市长说,有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在的日子比进“低保”前好了点。市长向他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念:党和政府、社会不会忘了他们,一定会帮助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
所谓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是指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就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救助。西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于1996年1月开始,2002年3月这项工作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同年4月市政府下发了《南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保证了我市城市低保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迈进。
西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从邵武市开始试点的,随后,海南,海北,海东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时三县(市、区)共保障低保对象602人。到1998年6月,全市十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但此时“低保”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保障面窄、享受保障人数少,而且保障对象大部分是民政“三无”救济对象,下岗和失业人员及其他救济对象只占保障对象总数的31.4%。我市的城市居民低保工作经历了三次扩面过程,一是1998年从纯居民中的贫困户保障对象扩大到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家庭。到2001年6月城市低保对象增至2699人,其中企事业下岗职工占保障对象总数的49.7%;二是2001年6月到当年的12月,城市低保人数增加到12508人,保障人数占我市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从6月份的0.341%增长到1.59%,增幅达1.25%;三是2002年1月到这年的6月,城市低保人数增加到25890人,占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例达到3.22%,超过省上下达的保障面。
城市低保工作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多次过问指导低保工作,市长徐谦亲自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安排部署低保扩
面工作,并确定市本级财政在新增财力中,拨出50万元作为市级低保调剂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作为政府行为,得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对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极大地服务了我市的国企改革,到2002年6月,在我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中,企业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及失业人员这三类保障对象占总保障对象的63.7%,解决了他们迫在眉睫的生活困难问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条“线”撑起多少个家
卢纪韩:低保撑起半边天 40多岁的卢纪韩已是满头白发,一脸憔悴,让人觉得她已年逾古稀。贫寒的家境本来就让她举步维艰,而频频袭来的病魔又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起初卢纪韩与丈夫相依为命,尚可抚养儿子和维持生活。然而1994年,丈夫患肺结核病从工厂下岗后,由于要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到南平市服装厂做卫生养活家人,过度操劳又让卢纪韩得上了慢性肾炎。医生劝她住院,可一贫如洗的家哪还有钱病。1998年丈夫去世后,失去工作的卢纪韩与儿子相依为命,只能靠亲戚朋友的求助挣扎度日。
2000年6月,亲戚朋友也都竭尽了所能,卢纪韩真的感到了走投无路时,其所在的梅山街道办事处中和社区居委会为她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替她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卢纪韩的儿子考上了南平一中,她说一定要让儿子读好书,将来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让母子俩一起过上好日子。“低保为我这个家撑起了半边天,但愿有一天,我们母子俩能靠自己的努力,把另一半边天撑起来。谢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说着说着,卢纪韩的眼眶湿润了,我们也一起为她祝福。
张小妹:150元,那是救命钱哪 张小妹原本是梅山街道办事处文宣居委会的协管员,早年丧夫。儿子、儿媳在街头摆摊卖鞋袜谋生。哪知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就没有什么经济支撑的家突遭变故:1996年张小妹由于年龄过大不适宜再担任协管员工作而下了岗,而后儿子得了肝硬化、肝腹水,多次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张小妹全身心照顾儿子,家里只能靠居委会介绍儿媳去做楼道清洁工的200多元过活,生活窘迫可想而知。更让她犯愁的是儿子邱建新的病情屡屡反复,每一次都要将家中哪怕是几毛钱都卷得一干二净,邱建新的兄弟姐妹家中不富裕,积蓄也都用在了给邱建新治病上。
2001年底,文宣居委会替张小妹一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150元。当时由于她家中特别困难,居委会特事特办,单独为其一户进行申请工作。 邱建新的肝病经常反复发作,张小妹一家靠儿媳打工的钱看病,靠低保的钱吃饭,蹒跚走着崎岖的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的邱建新上月因下床不慎摔折了右手臂,当时家中已没有钱,张小妹靠低保金请医生给儿子治手,渡过了难关。她说:“150元对一些条件好的家庭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我们,那可是救命的钱哪!”
卢尔彝:我一定要走出低保 今年52岁的卢尔彝原是南平市化工厂的一名干部,1999年6月份下岗后,由于妻子长年抱病在家,家中突然失去了主要收入,只能靠老卢的失业救济金艰难度日。
尽管年已半百,但老卢并没有因下岗而消沉。2000年,他与别人合伙开起了食杂店,但由于没有经商经验,不仅没赚到钱,还将自己下岗后得到的补偿金6000多元赔了进去。之后老卢又去过房地产中介公司、物业公司和保安公司应聘,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结果。老卢说,他这才知道50多岁的人要找份工作有多难!
正在老卢一筹莫展之际,政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他贫困的日子投下一缕阳光。老卢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低保真是为我们的生活解决了一些最基本问题。我现在还在积极地找工作,不管有多难,只要有合适的工作我一定干,争取早日走出低保,把它让给比我更需要的人。” 为什么这钱不能给你
家住延平区裕达居委会的一名男子,年纪不过30多岁,妻子在某企业上班,自己下岗,家庭劳动力健全。他到居委会申报“低保”,未得批准。于是大闹说,宁可每月拿20元,也不出去打工,政府有这个制度,我就可享受。但居委会经反复调查,征求居民代表意见,认为他不能列入低保。
他为什么不能享受低保?主要是由于各地的低保标准不同。目前我市将低保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三无”对象类,即60岁以上无子女的孤老,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孤儿,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和抚养人的残疾人;二是家庭无主要劳动力,且子女未成年的家庭。即家庭主要劳力残疾不能从事劳动,且子女未成年的;家庭主要劳力去世、离异且子女未成年;主要劳力长期患病卧床、且子女未成年;三是家庭劳力健全,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特困的家庭。以延平区紫云办事处为例,低保标准为:“三无”对象每人每月156元,第二类对象每人每月40——60元,第三类对象每人每月30元。据了解,目前较难评定的低保对象是第三类对象。因此延平区低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保证买米钱”。 如何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工作。市民政局城市低保科的陈科长认为,首先要继续完善目前由个人申请,街道、居委会入户调查,居民代表会议评定,张榜公布,县市民政局核实审批的制度。特别是在职与下岗人员申请低保的要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其次各地要配足当地低保的配套资金,切实将低保资金计划列入财政预算。第三要认真确定低保标准和执行情况,标准太高,政府负担不起,标准太低又难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延平区几个街道、居委会采访时,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有些居民对“应保尽保”政策理解有误,之所以出现有的人穿金戴银还来申请低保的现象,就因为他们觉得手头紧,申请点低保金补贴家用。有的人甚至觉得低保最好还能解决孩子上学、家人就医等问题。这些误区都给低保工作带来许多难题。水南办事处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