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含分类试题) - 图文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例39】读“江苏省1980~2009年冰雹日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江苏省雹日的空间分布特点。 (2)调查发现河网密布地区雹日较多,请用热力环流理论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地区少;中北部多,南部少。
(2)白天陆地受热增温快,使得陆地空气上升;水体受热增温慢,空气多下沉;易形成垂直方向的空气运动而出现强对流天气。 6、雷电:
【例40】雷暴是指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美国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国家,图4是美国年平均雷暴天气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描述美国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规律。(3分)
⑵图中字母A处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并分析该地与附近地区雷暴次数发生差异的原因。
⑶图中显示美国发生雷暴天气最多的地
方是佛罗里达半岛,试分析其雷暴天气
多发的原因。
30 10 答案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4分) 30 30 ⑵50 雷暴次数多,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位于 50 山地迎风坡,气流抬升,有利于雷暴形A 成。(4分)、 50 50 ⑶纬度低,蒸发旺盛,对流显著(4分);70 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 90 图7 足;(4分)飓风活动频繁(4分);半岛周 围水陆温度不均导致大气很不稳定;来自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的气流在此相遇,加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等。 【例4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地区雷暴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列举其防御措施。 材料一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部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它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雷暴灾害主要由雷击和闪电带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危害。 材料二我国某区域雷暴空间分布图(图甲)及该区域地形、水系田(图乙)。 【答案】原因: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受夏季风影响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该山区为众多大河源头,植被多,使水汽更加充沛;南部的士高,受地形抬升作用强,空气对流较平原地区剧烈。 防御措施:加强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加强防雷电的具体措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的防 21 灾减灾意识;雷雨天减少外出,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 【例42】(2013广东卷)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图8)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3)原因: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空气对流强烈。 【例】(2013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某城市雷暴月均分布图和闪电相对频率时间分布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雷暴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说出预防措施。(4分) 【答案】(1)时间分布不均衡。(2分)月份分布: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份,月平均雷暴日超过9天; 11、12、1 、2月份基本没有雷电发生。日雷暴分布:11时—18时为高峰期,其他时间相对较弱。(2分)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对流旺盛。(2分) (2)给高大建筑安装避雷针,做好森林防火准备,阴雨天不要站在高处和大树下,不打手机、上网、看电视等(4分) 7、龙卷风: 【例43】(2010年福建省漳州一中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是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读江苏省龙卷风发生次数(1951-2007年累计)分布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江苏省龙卷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6分) (2)龙卷风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9分) [答案] (1)夏季最多,冬季最少(4分);沿海多,内陆少(东南多西北少;东多西少(4分);大 22 型水体多丘陵山地少)、;沿海地区(东南地区)地势平坦(4分),河网密布,(4分)加之夏季的高温闷热天气(4分),龙卷风多发。、(2)危害:强风使庄稼果木瞬间被毁,(4分)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4分) 防御措施:加强对龙卷风的跟踪监测、预报;(4分)加固房屋等基础设施;(4分)大力加强宣传,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等。(4分) 【例44】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答案】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霜冻: 【例45】(福建省厦门市2013届高三5月高中毕业班适 应性考试)图13 示意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发生概率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省水稻初霜冻发生概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最大值区形成的原因。(9分) (2)简述为减轻水稻冻害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6分) 【答案】(1)北部最大,南部较小, 东、西部最小(3分)原因:北部纬度高,离冬季风源地近,且山地势高 (6分) (2)关注天气预报;培育耐寒品种;地膜、稻草覆盖;提前灌水或喷水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此外,还可以制造人工烟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近地面大气热量损失。 浓雾: 【例46】(2013·焦作市一模)(10分)阅读图1、图2,指出重 图13 庆市浓雾出现的主要季节,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季节浓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主要集中(秋)冬季(2分);盆地(河谷)地形,大气稳定(2分);河流众多,空气湿度大(2分);(秋)冬季多晴日,夜晚降温快(2分);城市凝结核多(2分)。 【例47】(江西省宜春市2013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10分)读某区域示意图,分析甲国气象灾害少的原因。 23 【答案】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全年气候变化较小,降水均匀,不易形成旱涝灾害。地处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不易形成台风。纬度低,不会受到来自极地附近的冷空气影响。 【例48】(北京市2013届高三朝阳区期末考试)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局部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图”(图16),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图16 (1)简述图中华北平原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分) (2)列举三种华北地区春季多发、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任选其一说明其主要形成原因。(6分) (3)说明图中地区为防范暴雨、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从京津地区向南向西,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上升。(1分)地区抗灾能力(1分) (2)旱灾、寒潮灾害、沙尘暴灾害 旱灾: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春季大风天气 较多,蒸发旺盛;华北地区为我国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春季正值冬小麦等作物上涨需水量较大的季节;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等 寒潮灾害:北方冷空气势力强,爆发南下;华北地区位于冬季风通道;初春正值华北地区农作物生长的起始季节,寒潮造成的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造成较大危害。 沙尘暴: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临近沙源地、位于冬季风通道(沙源地的下风向);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尤其是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蒸发旺盛;植被覆盖差,地表物质疏松,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受损严重。 (3)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大堤、疏排水工程、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 城市暴雨: 城市暴雨洪涝是重要的气象灾害,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易于引起暴雨出现。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使城市的降水量相对郊区有所增加。 危害:暴雨对城市的安全产生威胁。暴雨形成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造成大量物资被浸泡受损,企业停产等,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 【例49】(2010年海南地理,10分)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解析:城市暴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城市暴雨时地表径流大和城市排水能力差等因素有关。城市地表硬化,雨水不易下渗,致使出现城市暴雨时地表径流大;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导致城市低洼地区易积水成灾。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