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复习课习题 - 图文
解
四、思考题与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1. 产能一般通过以下途径之一完成( )。
① ADP-CP 系统 ②氧债系列 ③需氧系列 ④乳化系列
3. 静态作业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之一( )。
①能量消格水平较高 ②后继性功能减弱 ③容易疲劳 ④肌肉为等张收缩 7. 频闪融合阂限检查法,一般以下述哪个指标表征疲劳的理论 ( 〉。 ①融合度 ②闪变度 ③频闪融合变化率 ④日间或周间变化率 8. 单调作业采用下列哪种姿势为佳( )
①平衡姿势 ②坐姿 ③立姿 ④坐立姿势 9. 单调感一般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
①作业呆板的保持节奏和细节 ②虽然能坚持作业 , 但工作质量降低 ③作业时能耗不大,也不易疲劳 ④作业能力动态曲线发生特殊变化 (四)名词概念题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劳动强度?劳动强度评定方法有哪些? 2.降低疲劳的途径?
(六)计算题
1.基础代谢率为157.8kJ/(m.h),相对代谢率RMR=4,身高为1.75m,体重为75kg,
2
连续工作2h。求该项作业的实际劳动率、休息率和休息次数?
25
第九章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一、要点与要求
1.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构该,系统由感知觉系统、认知决策系统和运动(反应)系统
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储存器和加工处理器。其中感知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输入系统,运动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输出系统,认知子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系统。认知系统除了对输入信息和内存信息进行处理外,同时还要对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调节。
2.不同感知器官的信息接受能力,以及其信息加工的特点。
3.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和操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数月、数年乃至终身不忘的信息。
4.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而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则称为运动时间。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反应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立即发生,而是有一个反应过程。这种过程在体内进行时是潜伏的。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1.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构,系统由感知觉系统、认知决策系统和运动(反应)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储存器和加工处理器。其中感知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输入系统,运动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输出系统,认知子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系统。认知系统除了对输入信息和内存信息进行处理外,同时还要对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调节。
(1)信息。信息是能消除事先不能确定的情况的信号或知识,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种抽象量。
(2)信息量。信息量是人机系统中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参数。有关信息量的计算通常选用对数单位进行度量。
(3)信息传递模式。人机系统中,信息在信息源和信宿(信息接收者)之间传递过程通常有三种模式。
1)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完全接收。
2)信源发出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消耗殆尽。
26
3)从信源发出的信息虽然有些损耗,信宿收到的信号也混有某些噪声成分,但仍有部分信源发出的信息被有效地传送到了信宿。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3.感知过程中的信息储存的过程:
(1)感觉储存。感觉储存又称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外界输入刺激后人对信息加工的第一个模块。
(2)感觉储存的编码。感觉储存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感觉储存和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4)感知映象的衰退和储存容量。 感知记忆(包括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随时间消逝而衰退。
4.信息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指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5.模式识别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1)模板匹配模型。模板匹配模型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2)原型匹配模型。该模型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3)特征分析模型。特征模型认为,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及其关系称为特征。 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1)注意的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2)注意的保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3)注意的调节及监督功能。注意不仅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注意种类可分为:(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
27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9.工作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1)复述。复述是工作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另一种是精细复述。
(2)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也很短。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工作记忆可保持15~30s。
10.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 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不大,初看起来从工作记忆中提取信息应该比较容易和简单。但是,情况比预料的要复杂得多。工作记忆中信息提取方式为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a ) b )
图9-5工作记忆信息提取
a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的反应时间 b )项目长度与反应时关系
(1)人的遗忘进程。
表9-4 遗忘进程
次序 1 2 3 4 5 6 7 时距/h 0.33 1 8.8 24 48 144 744 保持数/% 58.2 44.2 35.8 33.7 27.8 25.4 21.1 遗忘数/% 41.8 55.8 64.2 66.3 72.2 74.6 78.9
从表中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例如,在学习20min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744h(31天)后遗忘仅达到78.9%。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9-7所示。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