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教育技术选择题
第二章
1、程序教学理论是由 ( )提出的。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维特罗克 2、随机通达教学是指( )。
a. 学习者分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b. 学习者在任意地点进行学习 c. 学习者以任意速度进行学习 d. 学习者以任意时间进入学习 3、对于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 b. 认知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 c.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 d. 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认知主义理论
4、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加工信息的主要场所是( )。
a. 短时记忆区 b. 长时记忆区 c. 感受器 d. 感觉登记器 5、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 )。
a. 启发式教学 b. 随机通达教学 c. 支架式教学 d. 抛锚式教学 6、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 )。
a. 告知目标 b. 协作学习 c. 独立探索 d. 搭脚手架 7、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 )。
a. 及时强化原则 b. 低错误率原则 c. 积极反应原则 d. 小步子原则 8、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
a.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b.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c.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 d. 学习过程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9、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 )理论。 a. 程序教学 b. 试误说 c. 信息加工 d. 认知-发现说 10、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 。
a. 教学的引导者 b. 教学的控制者 c. 学生的保姆 d. 知识的传播者 11、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 )。
a. 自上而下的教学 b. 支架式教学 c. 随机通达教学 c. 随机通达教学 12、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 。 a.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 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努力与认知水平 c.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d. 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13、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 )。
a.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 b.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c.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d.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14、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包括( )。
a.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b.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c.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d.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1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有机体作出反应后应该及时给予强化。
a. 对 b. 错
16、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 )。
a. 认知与发现的过程 b. 信息加工的过程 c. 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d.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7、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包括( )。
a. 尽可能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b. 在设计媒体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c. 在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信息加工时间 d. 利用媒体以形象的方式方便学生存储和提取信息
第三章
1、人耳判断声音的方位主要是依靠( )。
a. 双耳效应 b. 鸡尾洒会效应 c. 掩蔽效应 d. 哈斯效应
2、在经验之塔中,塔的底部是( )。
a.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b. 参与演戏 c. 观摩示范 d. 设计的经验
3、经验之塔中,塔的最高层是
a. 言语符号 b. 视觉符号 c. 录音广播 d. 静态图片 4、人对声音的响度感觉
a. 与声压和频率都有关 b. 只与声压有关
c. 只与频率有关 c. 只与频率有关
5、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的现象称为
a. 鸡尾洒会效应 b. 掩蔽效应 c. 双耳效应 d. 哈斯效应
6、在经验之塔中,参与演戏是属于
a. 做的经验 b. 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
c. 抽象的经验 d. 观察的经验
7、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的过程一般称之为
a. 信道 b. 编码 c. 反馈 d. 译码 8、同一首音乐用黑管和钢琴演奏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主要是因为
a. 响度不同 b. 音高不同 c. 音调不同 d. 音色不同
9、教师教学时,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同一个概念,以便学生能完整地理解该概念,是遵循了以下哪条教育传播原理
a. 共同经验原理 b. 抽象层次原理 c. 重复作用原理 d. 信息来源原理 10、“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
a. 上层的经验比下层的经验重要 b.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具体 c.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抽象 d.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重要
11、在学校教育传播中起到“把关人”作用的是
a. 学生 b. 教师 c. 学校领导 d. 家长
12、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可传递的信号的过程一般称之为 a. 信道 b. 编码 c. 反馈 d. 译码
13、按照的 SMCR 传播模式,对于信源来讲,必须考虑的要素包括 a. 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背景 b. 传者、受众、内容、途径、效果 c. 内容、要素、处理、结构、编码 d. 视、听、触、嗅、味
14、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遵循下列哪条教育传播原理。
a. 重复作用原理 b. 共同经验原理 c. 抽象层次原理 d. 信息来源原理 15、通过地图获得的经验,则在经验之塔中属于
a. 抽象的经验 b. 观察的经验 c. 设计的经验 d. 做的经验
16、教师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是根据以下哪条教育传播原理。 a. 信息来源原理 b. 抽象层次原理 c. 重复作用原理 d. 共同经验原理 17、在噪声很大的场合,人们照样可以听清楚其中某个人讲话的声音,这种现象称为 a. 鸡尾酒会效应 b. 掩蔽效应 c. 双耳效应 d. 哈斯效应 18、提出经验之塔理论的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戴尔
19、提出5W传播模式的是
a. 韦弗 b. 拉斯威尔 c. 香农 d. 贝罗
20、下列属于“经验之塔”理论的观点的是
a. 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经验来进行 b. 教学必须从具体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
c. 视听媒体可以冲突时空的限制,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d. 教学不能停留于具体,必须过渡到抽象
21、下列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是
a. 大众传播 b. 组织传播 c. 教育传播 d. 人际传播 22、下列属于教育传播方式的是
a. 远程传播 b. 课堂传播 c. 个别传播 d. 自学传播 23、下列属于教育传播的特点的是
a. 传播对象的特定性 b. 明确的目的性
c.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d. 媒体通道的多样性
24、人们为利用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这种现象称为 a. 视觉节奏 b. 视觉惰性 c. 画面平衡 d. 心理趋合 25、人们观察景物的明暗感觉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 人眼瞳孔的大小 b. 观察物的大小 c. 观察物本身的照度 d. 环境的亮度 26、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
a. 编码 b. 反馈 c. 解码 d. 交换 27、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视觉符号 b. 观摩示范 c. 设计的经验 d. 言语符号 28、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a. 观察的经验 b. 做的经验 c. 给学习者的刺激 d. 抽象的经验
29、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
a. 受教育者 b. 教育信息 c. 媒体通道 d. 教育者 30、编码的过程是
a. 信息转换为信号 b. 信息转换为符号 c. 信号转换为符号 d. 符号转换为信号 31、在教学传播过程中,要提高传播的效果,应遵循的原则有
a. 信息来源原理 b. 及时反馈原理 c. 重复作用原理 d. 共同经验原理 32、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a. 麦克卢汉 b. 施拉姆 c. 戴尔 d. 香农 33、香农一韦弗模式是在香农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
a. 干扰 b. 反馈 c. 信号 d. 译码
34、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a. 对 b. 错
35、网络传播具有很多优点,所以网络传播是教育传播中一种最好的传播方式 a. 对 b. 错
第四章
1、经验之塔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体是
a. 视听媒体 b. 听觉媒体 c. 印刷媒体 d. 计算机媒体 2、录音机是根据“透镜成像”原理制造的。 a.对 b.错
3、信息必须转换为一定的符号形态,才能被传播。 a.对 b.错
4、视频展示台只能将胶片上的内容投到屏幕上。 a.对 b.错
5、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脚本中,软件编制的直接依据是文字脚本。 a.对 b.错
6、一切信息的传播都必须依赖媒体。
a.对 b.错
7、一般城市有线电视台输送来的电视信号是视频信号。
a.对 b.错
8、多媒体素材是指多媒体课件中所用到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 a.对 b.错
9、多媒体教室线路设计时要兼顾到各种信号的连接。 a.对 b.错
10、放映录像节目,最好采用“射频接入”方式。 a.对 b.错
11、价格越高的教学媒体,越能实现辅助教学的功能 。 a.对 b.错
12、录像机在放像时,电视机与录像机联接正确的是
a. 录像机RF OUT接电视机VIDEO IN,录像机AUDIO OUT接电视机AUDIO IN
b. 录像机VIDEO IN 接电视机VIDEO OUT,录像机AUDIO OUT接电视机AUDIO IN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