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1:37:36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硕士研究生作业(论文)

课 程: 中国学术史

论文题目: 道家“内圣外王”之学

年级专业: 13级中国古代史

姓 名: 王吉

学 号: 4031331700

分 数:

任课教师: 陈秀宏老师

2014年12 月14日

道家“内圣外王”之学

“内圣外王”是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能施行王道。从词性角度解释:“圣”为“通”之意,是指达到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境界;“王”为“往”之意,三横(天、地、人)用一竖相连为“王”字,意指天下归往,称王之意。正如梁启超所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①。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他的著作《新原道》中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②,对“内圣外王”这一哲学思想给予高度评价,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大核心内容。

一、“内圣外王”之说源自道家而非儒家。

在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我们潜意识的把“内圣外王”归于

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引申为“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申为“外王”。看上去用儒家经典解释似乎很合理,但并不能证明“内圣外王”思想就来源于儒家。 毫无争议,“内圣外王”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③,“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④ 虽然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历来颇有争议,尤其是文中有关庄周的一段评议,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非常讲究自谦,如果庄子做自我评价而且还是褒己的观点,不免有点自大轻狂,不符合古代学术著作逻辑。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它是崇尚道学学者之作。《天下篇》是对先秦学术思想的全面概括,对儒、墨、法、名各家给予肯定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唯独这里把关尹、老聃认为“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是“古之博大真人哉!”⑤,对庄周的评价更高,“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⑦,展现出庄子那种超然于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天下篇》作者站在道家立场为道家立言,那么“内圣外王”当然也应该是道家所创而非儒家。

二、道家主要代表的“内圣外王”

①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 ②冯友兰《新原道》 ③、④、⑤、⑥、⑦《庄子·天下篇》

1

1、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分为内修和外扬。内修可以理解为“内圣”,外扬可以理解为“外王”。从整体上看道家,“内圣”的信息传递更胜于“外王”。老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经》从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关系和深刻内涵,“道生之,而德畜之”

就是说“道”是“德”的基础、根本、来源;“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换言之,“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赋予的,是“道”的体现,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没有德,天地万物就失去了其本性。老子虽没有谈论通过什么方法能得“道”契“德”,但后来道教把静心修炼作为得道成仙的基本方法,成为“至人”、“真人”、“圣人”的最高境界是领悟“道”与“德”。所以整篇《道德经》实质上是在阐述一个概念“内圣”。 那么,是否老子只强调“内圣”不关注“外王”哪?以前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思想包含过多消极“遁世”情绪,这只是没有深层次理解老子哲学。我们在阅读《道德经》过程中经常看到“王”、“候王”、“王天下”的字样,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② 他用天、地、神、谷、万物得“一”做铺垫,最后是为了说明候王也需要得“一”,才能统治天下,达到“外王”的目的。老子的“外王”之学不主张功利主义“王道”,而是在“道”的根基上“无心”、“无为”,顺其自然的“王道”。《老子》第三十四章“功成而不有”③,大功告成,但不追求功名,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功名而去施行“王道”,这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入世功名观恰恰相反。③

2、庄子

庄子继承老子学说,《天下篇》所说“圣王”本源“皆原于一”,当然“一”

④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①《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②《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③《老子》第三十四章

2 1

二生三,三生万物”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⑤“圣王”源于“道”,又是得道之人。得“道”者得“天下”,而《天下篇》所言“天下大乱,贤圣不明”、“暗而不明,郁而不发”②是因为“道术”的破坏,不统一。这里得“道”是为“内圣”,得“天下”即为“外王”。

《庄子·天地篇》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③,“刳心”就是掏空心胸,排除一切杂念,让覆载万物的“道”充斥内心,“刳心”才能“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④;不“刳心”则“譬如耳目口鼻,各有所明,不能相通。”《庄子郭象注》应帝王:“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⑤言指称帝称王的前提条件是“无心”,没有“无心”不能顺应自然,不能悟“道”,更不能“应帝王”,其实这里“无心”与“刳心”意义相近,都是去除一切私心杂念追求“道”的最高境界。可见庄子把自修作为外王的先决条件,就好像:人是高级动物,是因为人有意识,没了意识,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章炳麟在《齐物论释序》言:“‘内圣’得其自在;‘外王’祈于平等;维纲所寄,其为《逍遥游》、《齐物论》二篇”⑥,他认为《庄子》一书主要思想体现在《逍遥游》、《齐物论》二篇,即《逍遥游》追求自由,《齐物论》追求平等。钱基博先生在《天下篇》注疏中说:“性命之安在我,则放乎逍遥之游,内圣之德也。性命之安在人,乃以征物论之齐,外王之道也。”⑦ 直接道出《逍遥游》为庄子内圣的总述;《齐物论》是庄子对外王的阐述。《庄子》一共33篇其中言自由的有20篇,言平等的有12篇(《天下篇》作为序除外)。可见《庄子》言“内圣”多于“外王”。

3、黄老之学的“内圣外王”

黄老之学是形成于战国时期,把皇帝和老子作为创始人的哲学流派。它的主要代表有皇帝、老子、文子、慎到、宋妍、环渊等,经典主要是《黄帝四经》和《老子》。黄老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当然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这里

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②《庄子·天下篇》 ③、④《庄子·天地篇》 ⑤《庄子郭象注》应帝王篇

⑥章炳麟《齐物论释序》,本文引文均据定本,见《章太炎全集》 (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仅注页码)。

⑦钱基博《庄子·天下篇》注疏

3 1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学术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硕士研究生作业(论文) 课 程: 中国学术史 论文题目: 道家“内圣外王”之学 年级专业: 13级中国古代史 姓 名: 王吉 学 号: 4031331700 分 数: 任课教师: 陈秀宏老师 2014年12 月14日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