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l2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 )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_____原则。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致的行为。 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_____。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
48.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_____和行动阶段。
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_____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5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_____年级的学生才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1.道德是一种_____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
52.从_____期开始,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53.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54.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55.皮亚杰认为,公正阶段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_____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56.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其形成过程具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三是纪律原则变成_____阶段。
57.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_____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5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对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_____,取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13.简述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14.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