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的命名 - 图文
植物的命名
名称具有特定的信号意义,人们用一个公认的、一致的名称交流对植物的认识才不至于发生混乱。“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的现象必然造成混乱。为避免这种泪乱,首先要分清几种名称的含义。
一、学名、中名和俗名
“学名”(scientic name)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项原则的科学名称,每种植物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必须符合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简称双名法。双名法是生物分类之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采用前人的建议创立的。双名法要求1个种的学名必须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是这个种所处的属,属名的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词称为种加词,或种区别词,通常是一个反映该植物特征的拉丁文形容词,种加词的第一个字母一律小写。这2个词共同组成一个种名,所以不能把种加词叫做种名。同时,命名法规要求在双名之后还应附加命名人之名,以示负责,便于查证。因此该种名的命名人,对其所命名的植物负有科学责任。少数具亚种或变种的,可具三名。除属名第一字母为大写外,其余种名以下各级名称之首字母均小写。
学名中常见的一些缩写字
“中名”是指得到《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权威著作认可的正式的中文名称。中名和学名应该是一对一的关系,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学名、一个中名(中名有时也有例外)。
由于植物分布的地域差异、人们对植物的利用和认识不同,它必然还会有多个别名、地方名或俗名。值得注意的是,用中文书写的名称,绝对不能叫做学名,与学名相对应的正式的中文名称,也不能叫做中文的学名,只能叫做“中名”,而其他的中文名称则称为“别名’、“地方名’或“俗名”。“拉丁名”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名称,它和中文书写的名称一样,有异名,别名、俗名和地方名,因此,拉丁名也不等于学名。学名的唯一性,保证了植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一物一名”,而不至于张冠李戴。正式发表的研究文章中,必须使用正确的学名和中名。
二、景天科(Crassulaceae)
景天科花式图
属蔷薇目(Rosales)。草本或半灌木。叶对生,互生或轮生,单叶,无托叶,肉质。花多面对称,两性,4-5基数,常聚伞花序;花被常分离;雄蕊常为花瓣的2倍;子房上位,心皮分离或基部结合,每心皮基部往往有鳞状腺体。果实为革质及膜质的蓇葖果。种子小,有胚乳。
本科有34属,1500种以上,主产温带和热带。我国有11属,约250种。 本科为旱生植物类型,肥大的薄壁组织内含草酸钙及有机酸,气孔下陷,表皮有蜡质粉,可减少蒸腾,植物体常呈莲座丛状,无性繁殖力强,常可借珠芽繁殖。
景天属(Sedum)的垂盆草(S. sarmentosum),3叶轮生、叶披针状菱形,江南习见。全草入药,清热解毒。佛甲草(S. lineare),叶条形,肥厚,先端钝,产长江中、下游;全草药用,可清热解毒、散疲消肿、止血。费菜(土三七)(Phedimus aizoon ),块根胡萝卜状,花近无梗,萼无距,根及全草药用,止血散癖、安神镇痛。红景天属(Rhodiola),如高山红景天(R. cretinii subsp. sinoalpina),主茎木质,具鳞片状的根生叶,分布于高寒地带。瓦松(Orostachys famhriatus),常生于山坡石上、屋瓦上,全草药用,可止血、活血、敛疮,有小毒。晚红瓦松(O.erubecens)、伽蓝菜属(Kalanchoe)、八宝属(Hylotelephium)、石莲花(Echeveria secunda)等多种植物常栽培作观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