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B. 前摄抑制 C. 分化抑制 D. 延缓抑制 答:A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成( ) A. 波浪线 B. 斜线一 C. U型曲线 D. 倒U型曲线— 答:D
16. 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答:A
17. 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 A. 教学支架 B. 最近发展区 C. 先行组织者 D. 互相协助
答:B
18. 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效能感 答: B
19. 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为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 ) A. 强化法 B. 系统脱敏法 C. 消退法
D. 合理情绪理疗法 答:D
20. 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A. 有效说服 B. 树立榜样 C. 群体约定 D. 价值辨析 答:C
21. 小田热爰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 ( ) A. 态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意志特征 D. 情绪特征 答:A
二、辨析题(每题8,共32分)
2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肓。
答:错误。德育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题目对德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因而是错误的。 23. 直观教学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因此它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24.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错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
25.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答:错误。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 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答:(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定。 27. 简述德肓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28. 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答: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9. 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