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3、 就你所选定的教育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查阅,并列出参考文献目录。 4 、为你所选定的教育研究课题撰写文献综述。
第三章 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选择研究类型与方法
一、 不同研究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研究的指向具有普遍性。 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研究是指向特定问题的。
行动研究被视为应用研究的一种,它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进行的研究。它研究的人群通常很小,也很少关心研究结果是否对教育情境具有普遍实用性。
二、 不同研究范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研究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定性研究: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三 、不同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从研究方法上分类,教育研究可分为教育调查研究、教育观察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比较研究、教育历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人种学研究等等。
第二节 教育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一、 确定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研究者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意义,将研究变量的抽象化形式转变为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的具体形式
二 、具体化为子问题 具体化为子问题可按下述建议步骤进行:
(一)研究者起初可以探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以随想表的方式写下来;
(二)研究者对以上问题加以分类和理清线索,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目标将逐渐清晰化; (三)研究者进一步对每个问题展开更为周密的分析;
研究者最后则能够得到一份可以调查、观察或测量等方面的问题与任务的一览表。
安晓明《“亲近”与“疏远”——对某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中提出,“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大学生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具体化为子问题则包括:
1、大学里师生关系的现状如何?有什么具体表现?
2、大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有什么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 3、大学生期待怎样的师生关系?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期待?
4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师生关系的? 5 、学校的管理部门、老师和学生可以如何改进现有的师生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制定了这项调查研究的访谈提纲(见第四章)。
三 、引申为指示项 (一)引申指示项的策略
1、经验的策略
经验的策略是研究者通过粗略地理解概念,根据其经验或常识选择出若干指示项,并不强调解释概念的含义。
2、理性的策略
理性的策略是研究者首先从理论文献中查寻研究概念的含义,然后在其指导下找出概念的各种指示项。
在一项关于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提出高中必修课教材修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最多选三项答案):A.加强理论性;B.减轻负担,少而精;C.提高兴趣,注意可读性、可接受性;D.便于自学;E.加强教材的综合性;F.联系实际;G.注意培养各种能力;H.增加弹性和灵活性。
(二)选择指示项
选择指示项可考虑以下步骤:
1 、通过经验观察,比较各指示项代表概念的强度。研究者应选择有较强代表性的指示项,删除不适当的指示项。
2、 要在研究目标能够达成的前提下,选择最可能获取准确资料的指示项。
3 、对于重叠、部分交叉、不同层次或相互矛盾的指示项,要做出删除、修改或分类。[例] 你比较赞成哪种类型的分班?1 男女分班 2 男女合班 3 男女分组 4 男女合组
应改为:你比较赞成哪种类型的分班?1 男女分班 2 男女合班(若选答案2,请回答下一问题)你比较赞成哪种类型的分组?1 男女分组 2 男女合组
(三)依据指示项设置指标
1 、主观性指标
主观性指标是指通过对问题的指示项进行定性的主观描述而获得研究资料的指标设置方式。主观性指标的设置主要有是否式、选择式、评判式等形式。 2 、客观性指标
客观性指标是指通过对问题的指示项进行定量的客观描述而获得研究资料的指标设置方式。客观性指标主要有人数、次数、频率、比率等等。
[例] 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举手情况进行观测,观察研究者可将所要观察的问题转化为一些主观性指标,如:踊跃、积极、一般、稀少;还可以采用若干客观性指标,如:举手率(每次举手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举手覆盖率(一堂课举过手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等。
第三节 选择教育研究对象
一 、随机抽样 (一)随机抽样的基本要求
1、 要明确界定总体
“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差生的成因与教育”, 2、 抽样要有随机性
研究者要尽可能使每一个体具有均等的被抽取机会, 3、 抽样要有代表性
研究者要尽可能使被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4 、样本容量要合理
结合长期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有学者提出以下抽样大小的参考值:调查研究的样本应占总体的10%,除少数情况外,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100;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为30;在实验研究中,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裴娣娜,1995)。
(二)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在随机抽样中,最基本最简便的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是一种完全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也称为纯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有两种操作方式:抽签和随机数目表。 2 、系统随机抽样
系统随机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它是先将总体的所有成员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起来,然后以一个常数为间距进行等距抽样。间距常数可根据抽样比率来确定。
抽样比率是指样本大小与总体大小之比,用N/n表示,计算公式为:k=N/n(k:抽样比率,N:总体数,n:样本数)。
[例] 研究者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人为样本,k=1000/10=10。按学生名册或学号从1至10中随机选出第一个样本单位,如这个号码是5,然后做等距抽样:5,15,25,35??,直到选够100为止。
3 、分层随机抽样
(1)分层随机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将总体按单位属性的特征分为若干层次和类别,然后在各类型或各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元的抽样方法。
(2)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当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时,要使抽取的样本能客观反映总体的特征,则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研究者在操作时,应首先了解总体中各种特征的差异并按特征差异分组,然后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每一类别的人数,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3)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 4 、整群随机抽样
(1)整群随机抽样的定义: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作为整群抽样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等等。在教育研究中,考虑到不影响研究对象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秩序,以个体为单位的抽样不大方便,有时甚至不可能,而以单位整群抽样往往较为可行。
(2)整群抽样的局限性:由于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体的情况,取样的代表性和精确度稍差,在统计推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二、 有目的抽样 (一)有目的抽样的含义
与随机抽样相对应的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为有目的抽样,又称立意抽样。
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取有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集中深入地研究精心选择的数量较小的样本,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个案。
(二)有目的抽样的类型
1、极端个案抽样 从研究现象的异常表现中了解情况,如杰出的学生或者特别落后的学生等。 2、典型个案抽样 找出的样本能有力地说明现象。 3、同质个案抽样 集中于同类对象的研究
4、分层立意抽样 说明具体研究团体之特性,便于比较。
5、标准抽样 选择所有符合某一标准的个案,如所有在某学校中父母离异的儿童。 6、否定性个案抽样 寻找例外,检验变异。
个案研究中往往采用有目的抽样的方法。
第四节 制订教育研究计划
一、教育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研究课题的表述
2、总结和概括有关的教育研究成果 3、说明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4、制定教育研究的时间表
5、明确教育研究的组织与领导
二、教育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以下是三类常见的教育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A 、专题研究计划格式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会有哪些突破
4、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5、课题组分工情况。
6、主要研究阶段及研究成果形式。 7、经费预算。
B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格式
1、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假说、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 2、研究的具体方法 3、总体和样本 4、研究设计 5、实验过程
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7、时间安排
8、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 C、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格式 1 、研究课题的表述 2、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3、研究的具体方法
4、研究的条件与时间安排 5、论文的初步提纲
第四章 教育调查研究法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概说
教育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某些教育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 、教育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一)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特点
1、 教育调查研究法重在考察教育现实问题
例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独生子女自我服务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的问题、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环境保护教育、性教育等, 2、教育调查研究法有着较强的严密性 3、教育调查研究法受到语言的制约
(二)问卷调查的特点
1 、问卷调查的优点:节约时间与经费。样本大小不受限制。便于研究对象进行回答。 2、 问卷调查的局限:缺乏灵活性。回收率较低。
(三)访谈调查法的特点
1、访谈调查的优点: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回答或问题遗漏的现象。 有利于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资料的可信度高。
2、访谈调查的局限:样本容量小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问题回答的标准性差。易于加进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不能保证访谈对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回答。
二 、教育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明确调查研究的课题 (二)确定调查对象 (三)设计调查手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