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角色游戏
1、 我的好妈妈 设计意图
模仿是幼儿园孩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3岁孩子,爸爸妈妈是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们首先喜欢模仿的对象,爸爸妈妈的家务劳动,参加社会活动等都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小班孩子常常围着老师要妈妈,有时很自豪、很愉快地告诉老师:“我妈妈今天第一个接我”
当孩子们唱《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了》的歌时,个个情绪高昂,非常愿意去帮助小娃娃。娃娃家的主题由此产生了。 游戏目标
1.喜欢抱娃娃、照顾娃娃的活动,体验爱娃娃的情感。 2.能观察生活中爸爸妈妈的角色特征并进行模仿。 3.学习按爸爸妈妈角色的特征扮演角色, 开展游戏。 游戏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爸爸妈妈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娃娃若干,餐具、小床、小桌、小椅子、在枕头、被子若干,娃娃穿的衣服、鞋子、裤子、食品(面条、糖果、青菜、水果类)。 3.活动坏境准备:活动室布置成“家”的环境。 游戏过程 介绍游戏主题
老师带领幼儿来到娃娃家。“今天我们来玩娃娃家的游戏,娃娃家里有些什么人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等)。 分配角色
幼儿按意愿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还可以让幼儿自愿报名,用轮换的方式分配角色,如:妈妈、爸爸的扮演者各有一人担任,可由幼儿推荐或建议,使角色分配更加合理。) 开展游戏
教师提问,启发幼儿观察生活,理解角色,学会表演角色。(或以角色身份参加游戏,给予具体指导帮助)。
如:老师扮演妈妈,叫爸爸去买菜,让阿姨去洗衣服,自己烧火,哄娃娃睡觉,或者
以角色的口吻说:“啊呀,我们家的煤气炉放在这床边不好,娃娃睡在这里会煤气中毒的,得早点搬个地方才好啊。”
游戏结束,教师指导幼儿收拾整理娃娃家的物品 集中讨论
1.游戏中你是怎样扮演妈妈、爸爸的,干了些什么。 2.游戏中你是怎样给娃娃喂药、做饭的。 3.下次游戏还需要增加哪些内容和物品。 游戏评价
“娃娃家”这个游戏必须借助玩具和物品等,这些玩具、物品较多。因此建立良好的游戏规则十分重要,特别是玩后整理玩具物品这一环节,要让孩子做到有条有理;先整理什么,后整理什么;你整理什么,我整理什么;如何放置等等,都要有一般原则和规定,为下次游戏做准备。 游戏延伸
1.增设娃娃参加“演唱大赛”,启发孩子带“娃娃”到电视台参加比赛。
2.孩子制作电视台、洗衣机、沙发、碗橱等,使游戏更丰富。
2、娃娃家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依恋爸爸、妈妈。因此,班上的主题是《美丽的家园》,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有种亲切感和依恋感。那么,班上的角色游戏来源于主题,让小班孩子在玩游戏中找到回家的感觉。 游戏目标
1.喜欢参加角色游戏“娃娃家”活动,体验在游戏中各个角色的快乐。 2.能与同伴合作、交流、玩角色游戏。 3.模仿简单动作和对话。 游戏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看娃娃家录像,老师讲娃娃家人员结构。
2.物质材料准备:一张桌子、4把塑料小椅子、2台彩电(用纸盒做的);磁带、录音机。
3.活动环境准备:活动场地将“家”的氛围展示出来;寝室、教师都利用。摆好、设置好,像个“家”。 游戏过程
老师介绍游戏,引入主题
1.老师带幼儿到活动地点,交代游戏名称及玩法。 2.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积极进入游戏角色。
3.师生共同说出上次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讨论完善游戏规则。 4.提出新问题:比如“爸爸表扬少,妈妈表扬多”,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游戏开始
1.幼儿自选角色,进入家庭生活,表现角色的特点。
2.家庭生活交流,爸爸、妈妈怎样做?(关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 3.老师和幼儿互动,老师指导过程,幼儿学习简单的模仿,如“爱护”动作…..学习简单地模仿语言(尽量说一句完整的话)。 游戏评价
1.根据幼儿的体验,评论好爸爸、好妈妈、好孩子。 2.让幼儿说出简单的理由。
3.老师、幼儿共同讨论,如没有评上“好爸爸、好妈妈、好孩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为下次角色游戏打好基础。 4.老师、幼儿共同收拾游戏材料。 游戏延伸
根据游戏发展需要增加角色:如:爷爷、奶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