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原复习资料(很全)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C.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当前说法)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